陈文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统计与金融校友会会长
天平汽车保险公司企划精算部总经理
2009年9月4日
★★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当今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
金融作为对数理要求很高,实践性和社会性都很强大学科,科大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也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但与其他高校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这些都需要学校进一步的重视,校友进一步的支持。
科大的两次辉煌顺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又上一个新的台阶。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将决定科大未来的成败。
科大统计与金融校友会将整合统计、金融及相关领域校友资源,增进校友交流和发展,促进学校相关学科教育的发展。
●● 一、什么是金融
美国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对金融的定义比较简洁而又切中要害。金融是实现财富跨时间、跨空间进行分配。对于个人而言,可以平滑一生消费,解决前面的矛盾。为企业创造了消费需求,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金融作为虚拟经济似乎也没有创造什么价值,并没有生产出一斤粮食,也没有织一尺布。但实际上,金融工作者的工作也很有价值,并不比生产实物的企业贡献小,因为金融的工作就是缩小“未来钱”和“现在钱”的差距,缩小了“远处钱”和“近处钱”的差距。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包括未来的钱在现在使用,远处的钱在近处使用,使资金更有效率的被使用,财富就被更有效率的创造。
1、金融是一门对数量化依赖很大的学科
金融是建立在统计和经济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没有数量化的分析就没有现在的金融产业。从简单的贷款利息计算,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定价均需要数量化的分析。华尔街喜欢使用“火箭科学家”去研究资本市场就是这个原因。金融尤其是现代金融产业是建立在复杂数理模型上的产业,很多衍生品的定价甚至需要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帮忙。我们撇开是否合理不说,但数理基础始终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一项重要素质。
2、金融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
金融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虽然建立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之上,但是仅仅有数理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很多社会学科知识,哲学、历史、经济甚至艺术方面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不仅仅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带有哲学和艺术的东西。”统计和统计数据仅仅能够描述已知世界,金融面对的却是变幻莫测的未知世界。
金融学是建立在哲学、历史、经济学之上的学问。因为这些学科是世界观,是方法论,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可以增加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底蕴,是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金融面对的世界从来都是建立在不确定性的,并没有自然科学的公理性不变的规律,每个参与者本事是这个行业的一部分,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这个行业,所有的规律都随着历史不断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不确定性。
3、金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金融不是纸面上的学问,而是实践的学问,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历史上大的学问家在金融市场上遭受惨败的案例很多。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1930年代经济学家的欧文•费雪,这些经济学家都在经济学上作出过伟大的贡献,却在金融市场上遭受惨败。1997年大名鼎鼎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破产清算了。该公司由众多顶级的金融学家来管理,其中两位经济学家因提出布莱克—舒尔茨(B—S模型)期权定价公式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就是这样一个豪华阵容的投资公司仍没能在金融市场上获胜。
举出上面的案例是说明金融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问,仅有知识可能还是不够的。
4、金融也是科学
金融在很多方面像自然科学,在很多方面又像社会科学。说金融是科学一方面因为金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另外一方面是说居于其中的人要具有科学精神。
●● 二、金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地位越来越重要
1、金融的内容日趋丰富
统计显示,2000年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其中股票市值和债券余额约为65万亿美元,金融衍生工具柜台交易额约为95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约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就是说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金融市场中进行金融的投资或者说投机活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多年前就指出:目前全球虚拟经济的总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
金融内容正在日趋丰富,金融的概念已经从传统的银行保险向更广泛的证券、基金、信托、信用评级拓展。更广义的金融还包含结算服务、产权交易、碳交易等新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在互联网社区中的支付手段比如:游戏币、QQ币、支付宝币等也是金融的内容。
金融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2、金融在国家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
金融行业在高速发展,作为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同时金融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金融市场的主体在不断的增加。中国银行数量从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截至2009年6月份总资产达到近70万亿人民币;保险公司也从原来的1家主体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家,总资产近4万亿;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总资产也是1万多亿。
金融在国内的市场地位越来越重要。2008年上市公司中金融企业创造利润4000多亿元,已经超过全部企业利润的50%。金融经济从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小行业到占据了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08年银行贷款32万亿,超过国民生产总值;2008年全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3396亿元,企业共发行债券20520亿元,证券市场在市值上成为全球第三大证券市场;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亿元,比上年增长39.1%,保险行业在以远高于GDP增长速度保持高速增长。
每个人现实生活中已经离不开金融。而且金融对人们生活的渗透是越来越深入。
20年前人们对金融的认识就是银行的存款,
15年前人们开始出现了股票投资,
10年前人们开始出现买房子按揭贷款、开始出现信用卡,
5年前我们认识了网上交易和虚拟货币,
现在金融已经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渗入到衣食住行每一个环节。
3、技术的产业化离不开金融
技术的产业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从技术企业初创的天使投资,到企业运行中的风险投资,再到成熟企业募集资金的公开上市,金融在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看看科大讯飞的例子。2008年5月30日科大讯飞在A股上市,上市当天大幅上扬,总市值超过30亿。刘庆峰和他的团队的身价一举成为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股票市场这种金融市场可以将一生的财富一次性提现,这对于鼓励年青人创新,树立创新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美国的创新文化就是被一个又一个的爆炸性的,极具诱惑力的财富传奇所滋养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完善,未来国内的创新文化会逐步得到加强。
中星微、迈瑞这些校友创建的企业在美国上市后,也完成了技术和资本的结合,实现了技术到财富的转变。
4、未来的国际竞争既是科技的竞争,更是金融的竞争
30年前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就此了解国际间的竞争是科技之间的竞争,科技不发展就要落后挨打。但是进入了21世纪我们发现科学技术在国际的竞争中依然重要,但是金融软实力的竞争同样决定了国家的命运。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在制造业方面已经成为大国,众多的工业品制造都位居世界首位,我们有全球最先进的工厂,全球最现代化的机场、铁路、公路,但是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强。
在国际金融市场处处受制于人:
中国近2万亿外汇储备购买了大量美国国债,但是美元在不断的贬值;我们辛苦的劳动换来的可能是逐渐缩小的购买力;
中国工业生产需要基础原材料,于是石油、铁矿石、铜等中国急需的物资均出现了脱离供需基本面的暴涨;
外资投行高盛摩根作为中介撮合中国投资黑石等国外金融企业,黑石却大幅下跌造成中国资金的巨额亏损;高盛摩根入股中国的工行、建行、中行无一例外都赚取了巨额利润。
中国企业被建议购买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套期保值,但是纷纷被套几乎无一幸免;中国想去投资入股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企业,却得不到批准。
中国的企业信用评级由标普等国外评级公司决定,中国财经信息的话语权掌握在bloomberg等国外新闻媒体手上。
为什么我们需要的东西总是就涨,投资的东西总是亏损。这些问题已经不是科学技术的问题了,但是依然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
我们再详细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 例子一、日本在科技上取得领先的优势,却在金融上丧失殆尽
我们来看看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例子。日本的国家策略就是强调科技和创新。日本确实也做得非常出色,在电子、汽车、能源、新材料等诸多领域,日本在全球是领先的。丰田汽车曾经是全球先进、最赚钱的汽车厂商,历经70年都没有出现过年度亏损。日本积累的巨额的外汇储备,在全球进行收购活动,在买下了美国的标志—洛克菲勒中心时,美国新闻媒体曾经惊呼:日本在买下美国。
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大家同样熟知后面的历史:“广场协议”后日元在不断升值,在金融市场上完全输给美国丧失主动权,贸易顺差下降,资本外流,股市大跌,资产泡沫破灭,交叉持股的银行系统技术性破产,日本经济自此一蹶不振,就此进入了漫长的经济调整期。日本在科技上并没有输给美国,但是在金融上却输得很惨。
▲ 例子二:外资大行入股中国银行业
高盛从2001年开始唱空中国股市,打击投资者信心,促使中国股市失去融资能力;而后唱空中国银行业,并通过研究报告引诱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方向,加强本身在战略入股会谈中讨价还价的能力。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内的大型国企不得不抉择海外上市后,高盛等国外大行则取得丰富的投行收入同时,抓住了中国银行业、大国企改革的机会,如愿以偿的低价入股中国的银行业。
外资大行如愿入股中国银行业后,其全球研究团队开始唱多中国经济,唱多中国银行业的投资价值。中国银行在海外的股价就一直持续上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外资战略投资者账面投资利润超过3000亿港元。其中,亚洲金融公司入股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账面利润超过650亿港元,高盛、美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账面利润也均超过500亿港元。而高盛账面盈利相当于其2006年全球利润的65%。
而与此同时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2005年利润总和约为1200亿元。
有人问如果历史重现,是否我们能够避免这样残酷的事情出现。答案是不能避免。因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完全没有话语权,濒临破产的中国银行业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可以做,这个才是真正残酷的事情。
▲ 例子三:大宗商品暴涨暴跌之谜
08年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国内投资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的公司如东方航空、中铝等企业几乎无一例外是大幅亏损,让我们也不得不细细思量这其中的玄机。以原油为例,在供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是什么让原油从30美元上涨到近150美元呢?我们可以把原油期货交易作为一个赌局。既然原油以美元定价,那么庄家就是美国,所有其它国家是市场参与的赌徒。各国的不利地位就非常明显了,各国的美元储备是有限的,美国的美元是无限的。比如在原油在100美元,市场参与者觉得原油价格高估了,于是做空原油期货。美国如果想让其被清盘,只要投入足够的美元货币支撑就可以了,理论上原油可以上升到任意一个价位,直到做空期货的参与者被清仓为止。在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储备和定价货币,没有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情况下,中国的企业还是尽量不参加大宗商品的投机交易为妙。
我们再来看看铁矿石的交易,有媒体报道,中国因为在铁矿石贸易中没有主动权,损失7000亿人民币。在每次中国参与铁矿石谈判时,国际的运输BDI指数总是大幅上涨,使得中国在谈判时丧失主动。全球铁矿石的开采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巴西以及印度等国家。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日本企业重点投资8家、参股16家。每次中国谈判时日本总是率先接受最新合同价,按照惯例中国也要接受日本一样的供货价。就此我们在铁矿石的交易中也完全丧失主动权。
▲ 例子四:中国外汇投资难题
改革开发之后中国累积了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心情去欢呼雀跃,因为这2万亿外汇储备成为了烫手的山芋。我们愿意去投资的企业不接纳我们投资,吸引我们去投资的企业往往是陷阱。因为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考虑,只有大量配置美国国债。但是美国国债的安全性也成疑问。
因为美国的国际地位,美联储相当于半个全球央行,美国通过美联储发钞可以在全球征收铸币税。各国都用大量的商品和服务换取了美元储备,再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回流美国。美国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就开始了通胀之路,美联储大量印钞,美元贬值成为常态。1970年代美国制定了35美元1盎司的金价,到现在要近1000美元才能够买1盎司的黄金,美元贬值速度可见一斑。美国用不断贬值的美元纸钞向我们购买商品和服务,我们知道结局不好可还不能拒绝,换取的美元不得不购买美国国债重新回流美国。
我国的外汇储备碰到了很大的投资难题,造成这个难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国家在全球的金融地位比较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的地位比较低。
●● 三、科大需要重视金融的地位
王岐山副总理在中美会议上讲话说到顺历史潮流者赢 ,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科技的竞争了,还包括金融话语权的竞争。如果说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转变过程中,科技进步起到根本作用的话,那么在从工业化国家向信息化服务型国家转变过程中金融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科大过去五十年为什么这么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努力,更重要的是顺应历史的潮流。科大的两次历史辉煌都和国家的需要有关。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工程师和科学家是我们国家最急需的人才,科大顺应了国家对科技的需要,于是科大顺理成章成为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国际科技的前沿。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正式确定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国策,科大迎来了他的第二次辉煌。
21世纪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了,不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已经退为二线,国家竞争力的体现更多的是在全球金融话语权上。
为什么那么多海外校友从数理转向金融?为什么美国最优秀的学生都去学法律、金融和医学?因为这些行业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对应的这些行业的收入水平会更高。很自然这些行业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
科大如果能够顺应这个潮流,把经济、金融作为科大重点重视的专业来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科大的第三次辉煌还会到来。
●● 四、科大在金融上的优势和金融领域的成就
科大在金融领域有独特的优势。科大最大优势是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数理基础非常强,从事金融有潜力。这是科大需要保存并加强的优势。
另外一个优势是在金融领域已经有一大批科大校友,为科大在这个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为今后金融毕业校友就业打下基础。
在华尔街活跃着数百名科大校友,在华尔街华人圈子里,约30%都是科大校友。在华尔街的科大人中,绝大多数并不是金融专业,而是学物理、力学、数学等出身。美国《世界日报》曾报道,在美国华尔街金融界有三位传奇式的华人。他们均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是江平(813校友)、李斌(794校友)和黎彦修(821校友)。他们各自率领的投资团队,每年的业绩和利润都令人瞠目。国内的新闻媒体也进行了转载,他们为科大金融在国内也赢得了很大的声望。
近十年来科大校友覆盖了国内的大部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咨询公司、事务所等。不少校友已经进入公司中层和高层。科大为金融行业输送了大量的精算师、基金经理、金融工程师、行业研究员等。在金融监管部门,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央行等监管部门也有很多科大校友。
十年前,科大金融相关学生找工作是很困难的。因为业界仅仅知道科大是科学技术大学,不知道科大也有金融,也有管理。科大在金融领域能有今天,非常的不容易,我们一定要不断巩固我们的阵地。
●● 五、科大在金融上的不足
相比较优势,科大更应该关注在金融方面的不足。
首先是科大长期以自然科学为主,对金融认识和重视不够。科大的立校之本是理工科,长期的投入都是以理工科为主,对金融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科大的经济和金融类院系长期缺少合理的经费、资源等支持,使得科大目前的学科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仍然与兄弟院校差距较大。我们科大金融领域教师的待遇,和好的高校比较,差距很大,几倍以上的差距,和业界比,那就是几十倍的差距。
科大在金融领域起步比较晚,沉淀有限,而且资源流失还比较大。科大经济、金融和管理领域师资力量本来就比较薄弱,近年来人才流失非常快,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校友在金融领域的沉淀劣势也比较明显。目前在国内,南开大学、西南财大等在保险行业校友资源较多,北大、上海财大等在证券行业处于领先,我们学校由于金融起步较晚,校友基本还是零星分布,校友力量仍然比较单薄,所以还不能给在校的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帮助。
科大地处合肥,与金融中心无缘。地处内地是科大作金融的劣势,金融需要实践,北京上海高校的金融系学生往往在毕业前已经有过几段实习的经历,使得他们毕业时比较容易找到好的位置。科大的学生在这点上有比较大的劣势。但是最近随着合肥融入上海3小时城市圈,劣势会逐步淡化。
●● 六、科大统计与金融校友会成立的意义
未来学校的竞争,既是学校本身实力的竞争,更是校友实力的竞争。为什么科大的校友新创基金捐款只有百万量级,为什么清华的一出手就是上亿。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掌控资源,没有掌控财富,就是因为我们的实力比较弱,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校友的联系和交流。
许多国内高校,如清华,北大,南开等的金融校友工作做得非常出色。09年7月份南开在浦东召开了他们的金融校友会,金融行业众多著名的人士都参与了,上海的各大财经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校友活动增进了校友间的联系,不论是对已经成功成名的校友的工作,还是刚毕业找工作的校友的求职都起到比较正面的作用。
金融领域校友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未来能为学校相关发展献计献策,也会为科大的金融学科的发展添砖加瓦。我们如何把科大的这些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弥补科大在这方面的不足,是很多校友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科大统计与金融校友会就也就因此而产生,希望能够促进校友的发展,提升学校相关教育。
●● 七、科大统计与金融校友会的使命
科大统计与金融校友会成立后主要使命就是:
1、首要的使命就是增进校友之间沟通和信息交流,加强校友之间信息的共享。
2、其次是支持学校统计、经济、金融等相关学科的发展。
定期邀请不同行业校友到学校进行交流;
定期邀请校友到学校做讲座;
参与部分课程设置并上课;
校友与科大教师联合培养学生,指导学习方向和论文;
为毕业生和校友就业提供指导和机会;
与科大教师联合开展研究;
设立教育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