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心目中,院士是令人耀眼的光环。连日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科大新增选的5名院士,发现他们虽然都已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仍然保持着浓浓的平民色彩。
侯建国: 中学的数理化基础几乎是零
“没觉得太大压力,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成就”的中国科大副校长侯建国教授,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硕士生、第一批博士生、第一批博士后的履历上,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省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穿夹克衫和西裤、戴眼镜的侯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我没觉得和普通人有什么差别,每天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一样要为儿子参加应试教育的高考独木桥而烦恼。”
1976年高中毕业的他坦率地表示,在中学时代的数理化基础几乎是零。但在改革开放后,他觉得“还能冲一下”,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中国科大78级的新生。
他决定在中科大读研究生,一些熟人问他,“怎么还没出国?”但他当时的念头就是,“自己有自己的目标,做好眼前的事”,直到博士后毕业才到美国加州大学继续深造。1995年学成回国时,也遭到同样的质疑“怎么又跑回来了?”他的想法仍然是“自己有自己的目标,做好眼前的事”,因为科学家是忌讳浮躁的。
吴奇:做过5年民办教师
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吴奇谦虚、低调,他谢绝了其他媒体的采访,而本报由于是家乡的媒体而获得采访机会。“成为院士是一种荣誉,就像获得别的奖一样,都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肯定”,而且,“成绩不仅属于我,而且属于所有曾经和正在我的实验室工作的人,还有培养过我的中科大的老师们”。因此,他和家人并没有过多的庆祝,倒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在第二天送来一大束鲜花。
1955年生于芜湖的吴奇,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同时兼任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和选键重点实验室教授。在考上大学前,吴奇曾做过5年民办教师。他非常看重这段经历,“因为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下个月,吴奇还会回到科大。他希望自己“做的研究能够多解决一些问题”。他说自己距离退休还有11年的时间,还要抓紧时间向前冲刺。
郭光灿:从渔村走进院士名人堂
昨天下午,科大理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郭光灿,面对记者坦率表示,这是第一次接受采访。
家在海边、见惯惊涛骇浪的他,1942年出生在福建一个普通渔民家庭。1955年,他从村里的小学毕业,考上当地著名的泉州五中,3年后直接保送升入高中部学习。由于学习成绩特别出色,3年高中2年就读完。提到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郭光灿脸上不自觉地露出笑容。中学毕业后,他考进中国科技大学,成为该校的第三届学生。22岁毕业后,留校任教。
郭光灿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两年的访问学者时,发现已经发展20年的“量子光学”在国内还处于空白。而这与自己大学时代的无线电专业相差很大,为迎头赶上,他甚至与研究生一起去听量子场论这样的理论物理基础课。“顶天立地”和“培养新人”,是郭光灿目前最大的心愿,“顶天就是要在学科上进行国际间的竞争,立地就是要为国家解决实用化的研究课题”,同时他希望培养更多该学科的年轻骨干。
李曙光:难忘劳动的影响
“既然命运安排你从事这一门学科研究,就要主动培养这方面的兴趣,要踏实肯干。”1941年出生在陕西咸阳的李曙光,一贯提倡科学要耐得住寂寞,要持之以恒。
这位中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的教授,1960年考入科大地球化学系,1983年赴美麻省理工学院进修,1986年回国继续从事教研工作,主要从事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表论文过百篇。
改革开放初期,他被公派到美国MIT进修,中美的差距,使他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的庄严与沉重。在美国学习的两年,他懂得了“什么是现代科学,怎样做科学”,但他一直谨记“是祖国把我送到这里,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尽力”。
他殷切希望大学生好好把握时间,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要不满意自己所学的专业,每门学科都是有了需要才存在,学科无所谓高低贵贱,“既然选择了,就要走好”。
陈国良:淮河之子“神算”淮河
“生我者江淮父老也,养我者江淮大地也,我有什么理由不为江淮父老服务?”出生在淮河岸边、父母亲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地道庄稼人的陈国良,是安徽颍上人。
人称“神算子”的陈国良,靠国家助学金读完中学,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1973年,陈教授调入科大,现为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国际高性能计算中心(亚洲)常务理事。
这位曾就读于凤台中学的淮河之子,从小就对淮河水患感同身受。1995年,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和“淮河流域防洪防污智能调度系统”。在淮委发给中科大的感谢信中提到:在战胜今夏淮河遭受的超过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中,总理温家宝给予“科学防控,紧张有序”的高度评价。贵校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陈国良教授负责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淮河流域防洪防污智能调度系统”,以“削峰”、“错峰”调度为目标,将气象数值预报、水情信息的获取与分析、流域产汇流计算与洪水预警预报、水库的联合调度等有机结合,在流域防洪调度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对一系列荣誉,66岁的陈国良看得很淡,他认为,只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或者给国家建设带来一些益处,“就感到很满足”。
(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3-11/26/content_1255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