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11 月 22日,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校共有13位校友当选,比例超过20%。


孙和平(767),1976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比利时Louvain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会士,2005年-2015年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林海青(776),197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9月于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物理系,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现任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汤超(775),197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1年通过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86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

李献华(797),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88年12月-2005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5年1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美国地质学会 (GSA )会士,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Lithos 主编。

王赤(857),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主任,兼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相里斌(859),1985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仪器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学位。曾任西安光机所所长,中科院高技术局局长,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陕西省科学院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李景虹(863),1986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化学物理专业和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双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主任,分析化学所所长。

叶向东(791),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9年至198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1986年赴莫斯科大学数学和力学系学习,获副博士学位(等同国内博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常进(844),1984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4年至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空间探测博士学位。2018年11月,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文学奖”;2019年10月,获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学奖。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兼)、暗物质和空间天文研究部主任。

杨金龙(85硕),1985年至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凝聚态物理理论专业学习,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陆夕云(85硕),1985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俞书宏(96博),1996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执行主任。

吴宜灿,中国科大教授,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9年-2014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

陈学思,中国科大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9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高分子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至2019年11月院士增选之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校友中已有6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本科毕业生校友当选两院院士的比例约为1‰,始终保持“千生一院士”的人才培养质量。
2019年 11 月 22 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第14次院士增选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5位院士和29位外籍院士。我校两位校友当选:吴汉明(734)、杨春和(83研)。

吴汉明(734),芯创智(北京)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获得者。吴汉明197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年成为“文革”后我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中科院当时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早年在美国UC-Berkeley进行博士后研究,后入职Intel公司作为技术骨干从事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研发。回国加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后,曾经主持、参与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内的0.13微米至14纳米七代芯片工艺研发,使我国集成电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从五代以上缩小至一代半,发表学术论文105篇(47篇SCI,500多次引用),授权发明专利87项(国际30项),部分研究成果被世界著名大学教科书采用。作为第一/二完成人,四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含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荣获“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科学中国人”等称号,2013年当选为首届“北京学者”。

杨春和(83研),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岩石流变力学与工程应用。1983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长期从事盐岩水溶开采与油气地下储备工程技术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盐岩力学与盐岩地下油气储备工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第8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技术奖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及专家咨询组副组长、中科院人才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3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4项排名第一)、出版专著6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4项,参编行业规范4部。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6月3日在北京成立,是中国工程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截止到2019年11月,中国科大毕业生校友中已涌现出2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