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纲:巧喻诲学子
柳大纲先生对科大学子的谆谆教诲
1983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建校二十五周年庆典。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首任系副主任、80岁高龄的柳大纲先生不辞辛苦从北京赶到合肥祝贺。活动期间,中国科大许多青年学生去拜访这位老先生,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和谆谆教诲。有同学问:“柳老,您说我们化学系的学生学那么多的数学、物理以后会有用吗?”“有用,怎么会没用呢,”柳老微笑着说。他告诫同学门在大学里一定要把基础打得扎实一点,面要广一点,特别要注意各学科之间在方法上、原理上的借用。他说近代化学已相当广泛地应用数学、物理工具,不但是在实验上,而且是在理论上。讨论物质的结构和性能就要用到量子力学的方法,用到群论。数理基础打好了,能使人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学习结构化学很有帮助。柳老强调指出化学系的学生不仅要学一点数学、物理,而且要学深一点、好一点,特别是近代数学、物理的理论和方法。柳老一边说一边从茶几上拿起一个茶杯,比划道:“比如一个人做茶杯,他了解了粘土的组成、性质,掌握了制坯、烧窟、上釉等技术,但是若不去学一点中国陶瓷发展史,他至多只能成为一个好的工艺师,却不能成为设计师。只有了解了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了解了当前流行的色彩、造型,才能设计出受人欢迎的茶杯。就是说基础知识面宽了,今后在科研工作中考虑问题的思想就多了,对同一个课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不至于一处受挫就一筹莫展。现在有些同学学习,考完了也就忘记了,那不好。对于基础课可不能马马虎虎轻易放过去。”柳大纲先生还交待同学们要读点科学史,不要埋头读死书,要在读书中领会作者的思路和思想方法;要在实验中培养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注意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为自己直接进入科研最前沿作好准备;要注意提高自己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写文章时能够简单明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柳先生的一番话说得同学门心悦诚服,满意而归。
倾尽心血,筹建化学物理系
柳大纲先生早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48年获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筹建中国科大,院属各相关研究所开始筹建中国科大的系和专业。化学物理系由力学所和化学所共同筹建,力学所副所长郭永怀任系主任,化学所副所长柳大纲任系副主任。两位先生一起组织人员开展招生动员,制定教学大纲,积极编写教材并邀请力学所、化学所大批科学家到中国科大登台授课,保证了化学物理系的成立和早期发展。
1958年7月,学校举行第一次系主任会议。柳大纲与参加会议的科学家们一起讨论决定成立物理、化学、数学和政治四个基础课教学小组,施汝为、柳大纲、华罗庚分别任物理、化学、数学基础课教学小组组长。会议要求基础课教学小组就各系基础课学时分布、课内课外学习时间分配、教学大纲和参考材料、主讲教员和助教、实施设备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方案。
7月29日,柳大纲召集人员召开普通化学基础课小组教学研究第一次会议,化学研究所的钱人元、王葆仁、梁树权,物理研究所的杨承宗,学校化学教研组的刘达夫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中国科大建校之初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作出决定。全校13个系的普通化学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加强型,有化学物理等7个系,提出较高的教学要求,一类为精简型,有力学和力学工程等6个系,提出一般教学要求;决定第一类型课程采用张青莲、戴安邦等编写的无机化学讲义,第二类型课程采用高等工业学校普通化学编写组编写的普通化学教材;要求从科学院各研究所、兄弟高校抽调教员,在开学之前配齐普通化学教员40人;确定学生课堂、实验、复习的时间比例为,第一类型为每周4:8:6,第二类型为每周3:4:4;实验设备由学校尽力购置,有困难请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支援;所有方案最终由柳大纲汇总。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准备,至9月20日学校正式开学,柳大纲领导的普通化学小组顺利完成普通化学课程的所有准备工作,保证了中国科大第一批学生的正常教学。1959年4月,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柳大纲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
密切关注中国科大发展
中国科大南迁合肥以后,柳大纲依然关心学校的发展,1981年7月,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化学物理研究所通知我国驻澳使馆,希望中国科学院推荐两名科学家担任该所主编的《放射化学》和《放射化学通讯》杂志的顾问。时任中国化学会副会长的柳大纲先生热情推荐我校杨承宗教授担任,他认为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科大在国际放射化学界的影响,杨承宗教授欣然同意。1982年1月,柳大纲先生会同著名科学家贝时璋、施汝为、林一、陈家镛、张文裕、傅承义、谈镐生、朱弘复、汪德昭、朱洪元、王守武、陈宗基、赵忠尧、郭慕孙联名写信给中国科学院领导,建议加强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北京)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中国科学院的重视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