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档案】第十二期:陆元九:热心培育人才

陆元九:热心培育人才


描绘自动化前景,预言自动化科学未来

陆元九,著名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世界上第一位惯性导航专业博士。1956年克服重重阻碍回国报效,任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958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中科院自动化所负责筹建中国科大自动化系,下设四个专业,即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工具、远动学、自动化计算技术,自动化所所长武汝扬任自动化系主任,陆元九任校务委员会委员,自动化系副主任。他和武汝扬合作完成的自动化系介绍,生动地描述了自动化科学的现状、功能和特征,描绘了自动化科学的美好发展前景,预言了未来的自动机器会有类似人一样的视觉、听觉、嗅觉,具有“适应环境”和“学习”的本领,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自动改变自己的特性来适应新环境,能吸取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而不断改进工作,能给自己“看病”——自动预报与清除故障,还能按照人的命令自动设计其他的自动机器,呼吁广大有志于献身自动化科学的青年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经过刻苦钻研,创造奇迹,把祖国的自动化科学推向世界的领先水平。


学校正式开学之前,陆元九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系主任会议,参与讨论学校的建校方案、培养目标、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等全校性重大问题,建言献策。19587月,陆元九参加学校普通物理教学研究第一次会议,与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十余位代表讨论通过了学校普通物理教学的内容与教学大纲,学生上课、实验与复习时间比例,教材选用,抽调教员与辅导员,实验设备筹集等方面的工作。陆元九和武汝扬所长组织大批所内研究工作人员担任中国科大兼职教师,包括杨嘉墀、屠善澄、朱培基、潘守鲁、戴汝为、楼启明、张念村、何善育、黄玉堂、毛绪谨等,还请涂序彦、李世恩、叶修盛任教学秘书。


呕心沥血,虚怀若谷

19589月,中国科大正式开学以后,陆元九与马大猷、葛绍岩三人共同主讲自动化系1958级学生的《普通物理》课程。他每周利用一到两个半天时间专门从自动化所驻地中关村赶到学校授课。陆元九讲课重点突出、系统性强,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讲授,主动请同学们提要求,虚怀若谷接受合理建议,持续迭代优化教学工作。自动化系《理论力学》课程的主讲教员由于此前没有从事过教学工作,又不善于表达,经常在课堂上紧张得满头大汗而抓不住重点,教学效果较差,同学们普遍反映听不懂。第二学期主讲教员换人,但同学们的第一学期课程半生不熟,落下不少。陆元九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是主动要求由自己在周末时间为同学们补课,解决了遗留问题,没有耽误同学们的学习。


19591月,陆元九在自动化所主持中国科大自动化系教学会议,修改教学计划;确定设置六个专业方向:火箭自动控制、原子能自动控制、自动学、远动学、模拟及计算技术、自动化技术工具;确定专业课授课老师:一般专业课有夏义诗、涂序彦、易允文,火箭自动控制专业课为陆元九,原子能自动控制为杨家墀,自动学专业课有童世璜、疏松桂、潘守鲁,远动学专业课为王傅善、模拟及计算技术专业课为屠善澄。1961年,陆元九和自动化所的研究人员一起为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正式确定了第一批专业课程,包括《自动化原理》、《脉冲技术》、《远动学》、《特殊元件及仪器》、《计算机原理》、《计算技术》、《自动化元件》、《控制论》、《火箭控制》、《计算机线路》、《自动学基础》、《固体物理》等。


1961年,中国科技大学各系成立了系务委员会,陆元九出任自动化系系务委员会副主任。自动化系系务委员会会议一般都在自动化所内举行,陆元九通过系务委员会提出大量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意见。在第二次系务委员会上,陆元九针对自动化系五八、五九级来研究所上专业课的大多数同学基础课不够扎实,不能以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缺陷,提出以专业课讲授带动基础课补习。他自己通过讲陀螺力学给同学们补理论力学和数学知识,课堂上穿插理论力学和数学课中间同学们普遍不太懂的内容来补习;针对教学计划、课程修订问题,提出自动化所要专门抽调一人全盘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将全部课程通看一遍,收集各方面意见,最后提出方案;针对助教培养问题,提出要组织主讲教师拿出详细的计划,指导以后准备主讲的助教,要求他们上什么课,看什么书。


关注人才,倾注心血

陆元九非常关注人才培养工作,对中国科大自动化系的创建和早期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重要贡献。后来,该系毕业生在人造卫星姿态控制、遥测控制、惯性器件等的研制方面都起到了技术骨干的作用,这与陆元九当年的热心教育和培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