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64届校友)致信朱清时校长加强科大对外宣传

[ 宁华 1964年科大毕业后,长期在中共中央机关和国务院部委从事科技政策研究工作并担任行政领导职务。1986年在国务院部委被破格评选为研究员。先后赴美、英、日、前苏联、新加坡、印度、泰国等20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政策考察,参与过我国若干科技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曾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

朱校长:你好!

早就想给你写封信,反映点情况,谈点看法,但一直忙于杂七杂八的事而未能写成。

班子的调整、路院长及你们几位校领导的讲话,我都从有关报纸和中国科学院、科大的网站上看到了。宣布书记、校长的任命搞得这么隆重,这在我国高校中是很少见的。这体现了中央、国务院对科大的关怀和重视。凑巧的是,五月份科大几项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公诸于世,科大海外校友也喜讯频传。我认为,对科大来说,2003年的“红五月”,将成为第三次创业中的一个重要的新起点。我深信,在你和传杰同志的率领下,科大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等城市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广。

今年4月份我到全国政协礼堂参加一个会议,遇到了一位资深院士。开会前在贵宾室当一位中年人向我和这位资深院士说起他的孩子今年考大学报志愿的问题时,这位资深院士说,科大从一成立就与北大、清华齐名,但是下迁合肥后,科学院的许多好条件难以用上了,同时,又招不到好学生了。可以看得出,这位资深院士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尽管仅就我了解的情况做了些说明,但看来他是将信将疑的。而在这之后不久,我又在一家网站上看到了一条消息说,科大是中国目前最受委屈的10所大学之一。意思是说,科大本来是很有名的,但是下迁合肥后出现了颓势、招不到好学生了。就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惋惜之情、委屈之说,目前在社会上包括在不少科大校友中恐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依我看,这主要是对科大下迁合肥后办学取得的成绩缺乏了解,而与这些年来教育系统一味追求大学的规模扩张而忽视内涵发展、推行发展“航空母舰”式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社会上一些既不懂教育又不懂科技的人又以此为标准搞的商业化色彩很浓的大学排行榜也有一定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建议科大加强宣传工作,实事求是地宣传下迁合肥以来取得的成绩,宣传科大借鉴英美经验,从国情、校情出发,在合肥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中等城市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理念、主张和路数,让人们了解,今天的科大不但没有因为下迁合肥而变成一所地方性的大学,相反,她仍然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之一。我认为,这样做,不仅对关心科大而又不了解科大的人是一个鼓舞,对扩大科大的社会影响、对科大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同时,在目前浮躁、浮夸之风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对于扭转不少高校包括一些条件很差的地方性高校脱离国情、校情动辄提出办研究型大学、国内外知名大学以至世界一流大学的浮躁、浮夸之风,可能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的宣传,应该用事实说话,宁可留有余地也不说过头话,最好也不要指名道姓地与哪所大学相比。为此,我提供几条你们可能已经掌握的信息,供参考。

一是关于科大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数量问题。从教育部机关报中国教育报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高考资讯》中可以看出,理学重点学科数科大排第三,理学、工学两个领域的重点学科总数,科大仍然排第三。科大是理工科大学,与其他大学能相比的只能在理学、工学这两个方面。用权威数据,突出宣传科大这样一所“袖珍”式“精品”理工科大学的“两个第三”,我认为对社会正确认识科大的实力,确立科大在高校中的地位无疑是会有一定说服力的。

二是关于科大的生源问题。在“文革”前,招生录取成绩科大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三名之内(这是1964年我到中央机关工作后,从上报的高考情况和几所著名大学的录取成绩排名中看到的),社会上不少人甚至认为科大是中国最难考的大学。粉碎“四人帮”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后,从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资料(不是系统和全面的)中以及根据我的判断,我认为直到“六四”风波前,科大的录取成绩恐怕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因为一是当时在全国臭名昭著的梁效的坏影响在社会上广泛存在,二是科大通过考CUSPEA等渠道出国的学生很多。为科大学生出国多一事,全国人大[政协?] 会上曾有提案,提请政府进行干预。据我了解,当时主管科教工作的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此提案是持否定态度的)。1990年以后,由于工作的变动,尽管我通过各种渠道(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的报刊资料我都有,而且一直与科技教育界有较多的联系)继续关注着科大的发展,关注着国内外教育科技的发展,但对科大情况的了解毕竟还是少多了,尤其是对招生情况了解得更少。这些年来,媒体上妙作的全国高考文理科状元全进北大、清华,奥赛获奖者全被北大、清华瓜分,每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前十名70%进清华、北大(两校都说自己进70%,不知哪家说的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以为,科大的录取成绩很可能大不如前了。而当看到《2003年高考资讯》中公布的2002年“211工程”学校在各省市的平均录取成绩中科大的录取成绩后,对我这个对科大还算有些了解的人来说,也感到有些出乎意料。这些数字是否绝对准确、无一差错,我不敢说,但我却相信它的准确性、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我请一位工作人员对这份“资讯”上公布的录取成绩粗略概算了一下,结果是:2002年不管是按公布的实际分数计算还是都按折合成750分为满分计算,科大的平均录取成绩在全国高校中都名列第二(另一所人们印象中会高于科大的著名大学之所以排在科大之后,一是因为有文科生,而文科生的高考成绩一般都低于理科生;二是因为在当地招的理科生多,成绩又明显低于在其他省市的录取成绩)。如果按理科平均录取成绩排名,科大则位居第三(有三所著名大学在本省市的招生数量未公布,但即使按各自在当地最少招生300名或500名计,也按折合成750分为满分计,平均录取成绩也明显排在科大之后)。在一些学校在招生中自吹自擂的情况下,建议能将这样的结果在招生中予以宣传,而且通过适当方式让社会了解。这比“前茅”、“前列”之说甚至比录取几位状元、奥赛奖得主的宣传,都更有说服力。本来高考分数对一个人的成长并不具决定作用。丁肇中就说过,在他所了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在中学、大学成绩名列第一的一位也没有,排在最后的倒有好几位。但是,我国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个学校的招生录取成绩对这所学校的声望、地位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用教育部机关报公布的权威数据宣传这两个排名,既可避免自吹自擂之嫌,同时,对于人们了解科大继续保持了在我国名校中的优势地位也会有一定作用(一个学校的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社会公认的,社会主要看的是培养的学生质量和学校做出的研究成果)。

三是科研投入产出问题。6月2日“科学时报”头版刊发了一条题为“科大频出世界级成果”的消息,其中谈到了科大集中资金投入,力争高产出的做法,看后令人振奋。我想补充一点信息,不知对你们是否有参考价值。2002年北京某著名大学一位博士生做了一篇对我国20年来基础研究状况分析的论文,大家一致认为水平很高(我是论文答辩组成员)。这篇论文中,对发表SCI论文多的七所著名大学的基础研究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的《2002科学发展报告》和《200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这位博士说,他是参考国外的做法,将SCI论文的发表数量作为基础研究产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而且将学校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折合成美元,按每百万美元发表的SCI论文数进行比较的。(这样做是否科学,我不好评论)在这个比较中,科大高居榜首(是一所很著名大学1.5倍,是另一所著名大学的 2.7倍)。从这个比较中以及从十几年来科大发表的SCI论文数尤其是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以及被引用情况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科大在基础研究方面在我国少数几所著名大学中的优势地位是明显的。

以上看法和情况仅供你参考。

多做少说,是完全正确的。本来,名牌大学既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但是,实事求是、留有余地的宣传也是不可少的,尤其在当前的形势下。事实上,科大值得宣传的内容多的是,仅海外校友取得的业绩和获得的荣誉、产生的影响,就很值得宣传。依我看,对办学历史短又迁到合肥的科大来说,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能保持这样好的发展势头,恐怕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当然,对于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和办学中的艰辛,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也是会想得到的。

祝母校蒸蒸日上,祝你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宁 华 2003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