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942年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吴县。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及重组等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1)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为该酶固有的分子伴侣活性提供了最早的实验证据,并证实和区分了该酶的二种活性在帮助含二硫键蛋白折叠中的作用,打破两大类帮助蛋白的界限,总结出折叠酶新的作用模式。(2)最早成功地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催化同一基因编码的两条肽链的正确重组,提出“胰岛素A、B链已经含有足够的结构信息而能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并形成结构最稳定的天然胰岛素分子”。]
-------------------------------------------------------------------------
“我在工作中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是女性。”今天上午,王志珍在第三世界科学院2003北京大会上做完半个小时的获奖报告,一下台,就被记者们包围起来。因为是获奖者中的中国科学家以及女性身份,王志珍成为大会上的焦点人物之一。
由于王志珍在蛋白质研究上的突出贡献,第三世界科学院将“2002年基础科学奖”中的生物奖颁给了她。大约在半年之前,第三世界科学院秘书长首次向她通报了获奖消息,并告知要在今年的TWAS大会上做报告。王志珍当时感觉既突然同时也很平静,“我们做科研是一步一步认真在做,希望取得突破,但没想着要拿什么奖”。
王志珍是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科学家。1942年生于上海的王志珍,22岁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她在这里从研究助理开始干起,逐步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最后成为教授。
王志珍也具有丰富的海外生活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背景。从1979年开始,王志珍有很多时间是在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做交流访问和研究工作的。1993年,她从海外回到国内继续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我可以自豪地说,这次获奖的成果完全是我在国内的实验室里所取得的。”在大会报告的幻灯片中,王志珍罗列了一串她在中科院的同事和学生的名单,为他们共同完成了这样富有价值的工作而致谢。“这些工作和我在国外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王志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些海外回国的人可能会把国外的工作照搬回来,这样比较省力,但不是科研上的好办法。”她所追求的是中国科学家在科学上要有自己的原始性成就。
这次获奖成果主要是她在“蛋白质折叠”方面研究的突破。这项成果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最开始在国际上引起了争议,但王志珍和同事们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证据,最终使得国际上公认这项成果。1993年,她在蛋白质折叠的前沿领域建立了“帮助蛋白质折叠的生物大分子研究”的新课题,也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
这项工作与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王志珍说,人体生命活动要靠蛋白质来进行,蛋白质折叠是其中重要一环。如果蛋白质折叠出错了,就会引发生命活动异常,比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疯牛病等就与此相关。王志珍的研究成果就是揭示蛋白质折叠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预防相关疾病。
王志珍在国内进行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7年、1993年、1995年、1999年和2001年,她连续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成果奖。同时,由于她在生物科学上的突出贡献,于200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将继续把在蛋白质方面的研究深入下去。”王志珍告诉记者,中国正在进入老年社会,这方面研究的新突破会使千百万个家庭的生活得到改善。同时,新兴的基因工程也期待着蛋白质研究的进展,而这将造福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