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载人航天第一线的新一代“科大人”——9606校友刘巍访谈

今年28岁的刘巍是北京飞行控制中心载人航天飞行控制组成员,2001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在短短的三年中,先后参与"神舟"三号、四号、五号的发射与飞行控制任务,由于他在"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中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

应母校中国科大的邀请,刘巍于5月23日回到母校,为在校国防生作了《航天新兵话航天》的专场报告,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他穿着朴素,留着小平头,黑里透红的国字脸上,生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逼人的英气,在他身上,有着成熟稳健的军人气质。

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战斗在载人航天第一线的新一代“科大人”。

召 唤

中国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每年来招聘的单位都很多。01年5月,刘巍已经早早地与深圳华为公司签好了就业协议,然而,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决定。

他说,“从我个人来说,刚刚毕业,心潮澎湃,很希望能到外面去闯荡一下,去做一番自己的事业,我在‘华为’的几场面试成绩最好,我知道‘华为’对员工的培训和其他方面前景都很好,很想去华为锻炼一下。”当时“华为”给的月薪是6800元,另外还有住房基金等等其他的福利。

找到工作后,他很高兴地打电话告诉父母,说以后一个月能拿到七、八千块钱,可他父母的反应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高兴。父亲提醒他说,“学校是不是也有部队的在招聘,最好去看看。”父亲的话激活了他心灵深处的军队情结,改变了他一生的选择。

刘巍从小就在部队长大,父亲在部队的企业里工作,家住在部队的院子里。他说,“我父亲有很深的军队情节,高考的时候,他就希望我能报军校。”因为他觉得军队是个很锻炼人的地方,军人的素质、军人的作风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

正好这时学校里贴出了一些国防单位的招聘通知,刘巍就过去看了看。北京飞行控制中心负责招聘的同志告诉他说,“我们从事的是神舟飞船的发射工作,未来几年,很快就会有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

“当时神州一号已经发射成功。一听说到可以进行载人飞船的研究,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刘巍说,“我自己对这项极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真的很有兴趣,很向往。”

除了事业和家庭的原因,还有爱情的召唤,刘巍的女朋友大学毕业后在天津的一所军校当教员。两人靠鸿雁传情恋爱了好几年,一个在长沙读书,一个在合肥求学,天各一方,也希望能够在一起享受爱情的欢乐。现在小两口都在祖国的国防建设中奉献自己的青春。

经过认真考虑再三,征求父母的意见,对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进行详细的了解,他决定投笔从戎。他说,“我个人对钱看得并不是很重,尽管部队一个月只有1000多块钱,我觉得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刘巍把自己从军的打算告诉老师,老师们都很支持,学校领导都很重视,包括华为公司对他参军也给予深刻的理解和支持,并免除缴纳违约金,所有这些都更加坚定自己参军的决心。

那时候,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载人飞船这个事业吸引了我,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载人飞船真的成功了,我会自豪地说,这项历史性的事业我也亲身参与其中的工作,我想,那种事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远远比我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的感觉要好得多。

磨 练

根据部队的规定必须先参加三个月的军训,然后才开始工作。刚刚走出校门的他,面对艰苦的训练条件,严明的军纪,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思想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刘巍微笑着说,“尽管当时觉得军训很苦,压力很大,但现在总结起来,觉得三个月的军训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是由学校到部队的过渡阶段,让他切身感受军队的纪律、作风和要求,自觉地维护军人的形象。第二,军训让他真正感触团队精神的重要,不管是走方队、踢正步都强调团队精神。他说,科研工作也是一样,一件事情不可能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必须大家分工合作,讲究团队精神。第三,军训使自己的认识更清晰,找准自己的定位。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个人意识都很强,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给自己的定位很高。经过军训,大家在一起磨练和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你就会发现每个人在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自己并不是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优秀,相反,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通过军训,你在工作中就不会总是存在那种不平衡的心态,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比例不平衡。军训中养成的平和的心态对于他后来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新的环境对于任何人都是一项挑战,好在刘巍从小就在部队里面长大,对部队的环境还是比较熟悉,再加上他善于注意观察思考,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一开始工作会遇到很多困难,而最困难的是怎样向不同的人请教,怎样清晰地把你遇到的问题清晰的表述出来。他说,由于问题总是问不到点子上,所以局面很难打开。

大家都知道,航天方面的技术指标是很严格的,不能有丝毫的疏忽,需要学习的东西特别得多。飞行控制中心的“师徒”关系、手把手的“传帮带”,让他很快切入工作,并能独当一面担负起任务。他说,我的组长非常清楚地知道我需要学习什么,困难在哪里,他总是很细心地指导我,告诉我怎么学习;他还经常带着我去参加各种会议,可以听到各个业内的老专家在技术方面的讲解。这样,认识和接触的人多了,学到的知识也多了,师傅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匪浅。

在“神州三号”的研究阶段,他基本上都是处于这种学习状态,而到了“神四”的研制阶段,经过单位严格的考核,开始独立负责飞船的发射控制工作。从刚开始接触到工作觉得无从下手到现在充满信心去独立完成任务,刘巍走向成熟。

激 情

关于待遇问题,刘巍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从工资待遇来看,肯定比在公司做事要低得多,但是参与载人航天这样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那种事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则是绝对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他告诉记者,前几天到上海看望一位老教授,是科大的校友,从六几年就从事了航天事业,到现在已经整整干了40年。他们单位的有很多人因为工资待遇的问题离开了,而作为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这位老教授在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和在学术上所处的地位,特别是在“神五”飞行成功中涌出的自豪感,是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

客观来说,从事这项事业,待遇相对来说的确很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如果你要是追求一种事业上的连续性,航天事业就是一个很有连续性的事业,这种事业能给你一个能有连续性发展、给你创造个人发展的空间;如果你想的就是赚大钱,那肯定就有不同的选择。

尽管部队的科研气氛不如大学里浓厚,科研经费也不是很优裕,但是军队上有他自己的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军队上更讲究奉献精神。军人的那种责任心使得每个人能主动地去服从大局,必要时牺牲个人的利益,保证一项事业的完成。为了载人飞行,这里有太多的感动。

刘巍说,从“神四”任务执行完之后,我们就开始“神五”的准备工作。从拿到任务的那一刻起,每个人的情绪一直高亢,各级都特别的重视,因为这次是要载人飞行。

一位航天工业部的70多岁的老专家,被请来商讨一些细节上的技术问题时,晚上洗澡时不幸摔倒,大家都特别关心,送回家休息。可是,他一天都没休息,天天打电话过来询问进展情况,提供指导。

一个同事母亲重病,离开人世,但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他没对任何人讲,直到任务执行完后,他才忍不住自己压在心底的悲痛。

有几个女同事挺着大肚子继续坚持工作,不到最后时刻,决不离开半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别人替代不了。

刘巍动情地说,“和这些人的奉献精神相比,我想我们所做的事情只是多加了一些班,多做了一些工作,是不值得一提的。”

航天员的训练非常辛苦,他们基本上每天早晨上班,一直到晚上还在训练,对他们的各项要求都十分苛刻,甚至连在家里吃饭都不允许。虽然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内,大都不认识,直到他进了舱里,才听说他叫杨立伟。

就在飞船发射前倒计时喊到十秒的时候,杨立伟给大家敬了一个礼。这个礼把他和我们每个人紧紧连在一起,因为大家能感受到他的心情,感觉到一种诀别,每个人都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一定要让他平安的回来。”

刘巍主要负责飞船起飞后300秒到600秒之间穿过大气层和返回大气层着陆时危险期的应急任务,在任何意外发生时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当时我特别紧张,眼睛一直紧紧地盯着屏幕,看杨立伟的身体变化情况,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唯恐眨眼的时候会错过什么数据。”

在飞船上天后,每个人有两个小时的轮流休息时间,但没有人舍得休息,都坚守在岗位上,等待着飞船回到基站的监视范围。只有看到飞船平安的回到监视范围,飞行员平安的在那里,大家才觉得心里平静一些。

当神舟五号飞船平安着陆,人们在欢庆这一伟大时刻的时候,战斗了20多个小时的航天新兵刘巍安心地去睡了。他说,“当时我们看着杨立伟在太空里做试验那种感觉,绝对不是能用金钱衡量得了的,那个时候我更加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憧 憬

虽然刘巍在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与航空测控研究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学校对他的影响让他很快适应了新的研究领域。他说,“科大不仅培养了我扎实的理工基础,而且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得到熔炼和塑造。”

大学的学习生活刘巍还记忆犹新,他希望回到母校读研究生,继续充实提高自己。中国科大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是非常突出的。他说,我在学校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我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后来在单位,大家都夸我做什么工作上手都很快,总是能比较稳定的进步,而没有起伏。中国科大的理工基础比较扎实,对后来的研究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他说,学习新东西,研究新领域,都因为自己有较扎实的理工基础而很快的投入进去。

(学生记者 陈拥权 学号:PB9900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