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国硅谷NetdaoNaisaSytenInc首席执行官李俊杰博士(82少校友)
这位14岁就入主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6岁便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并获得经济和法律双料博士学位的少帅,面对记者,没有少年得志的张狂,有的只是对世界经济形势冷静而辨证的思考。
当年不想出国但出了国,出了国又一心想回国的李俊杰依然矢志不渝:拿绿卡绝不是他的人生目标!他的理想始终是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
中国“硅谷”谋事在人
能将公司建在美国加州硅谷的圣荷赛市的李俊杰,自然对美国硅谷的特点和优势了如指掌。当记者提及此次“新经济与广东未来国际研讨会”推出的“南方硅谷”概念时,他说,美国的硅谷是在一个宽松的大环境中自发形成的,实属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因为它恰巧集中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而天时和地利却是可遇而不求的,因此其它国家甚至是美国其它州,要想创建像“硅谷”这样的高科技聚集区,更多的是靠政府推动,即人和,无庸置疑,不管如何模仿,其他国家的“硅谷”都将不及美国的硅谷原汁原味了。
谈及创造中国的“硅谷”,李俊杰说可以指望的同样是人和。因为人和毕竟好把握,属于政府可以影响得到的范围。政府可以创造“人和”这个环境。
知识产权:开启财富的钥匙
在美国生活了11年的李俊杰,自嘲是许多专业术语他都找不到恰当的中文表达了。好在讲起美国的知识产权没有语言障碍。
李博士对美国经济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竞争和知识产权的观念。他认为保护知识产权,是高科技的生命线。他说,美国硅谷的成功,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些工程师和企业家努力工作的目的是希望公司能够赚钱,手中的股票能够增值,而不致使希望成空的重要途径则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保护知识产权是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的基础,也是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尽的责任。
“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要考虑到不同市场所具有的承受力。”李俊杰话锋一转。他不赞同微软以与美国相同的甚至更高的价格在中国销售他们的软件。这与中国市场的承受能力是不相匹配的。
李俊杰更主张知识产权在与市场之间要找一个平衡点,企业应该懂得投桃报李。在他的解释里,保护知识产权,其实就是政府给了企业一种特许权,让企业有权垄断某种产品的生产与供给。比如对盗版的制止,本身就是一种政府所保护的垄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藉此漫天要价。
“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就有权享有这种知识产权,你必须对政府,对市场进行相应的回报”!
共享:想要爱你不容易
当记者问及从Linux公开源代码以及互联网信息日渐为大家共享能否推论知识产权将会趋于共享模式时,李俊杰坚决地一摇头:“不会!Linux只是一种特例!”
李俊杰强调,Linux之所以公开他们的源代码,只能说是因为Linux的程序编写人视编程序为一种爱好。他们不为牟利,只是因为爱好。他们所需要的回报就是别人欣赏他们制作的软件,喜欢别人夸他一声“酷!”,就如蓝球爱好者,只求博一声“好球!”的喝彩。这些都是非商业性的东西。
然而,既使是这样一种非商业性的软件,如果要得到有效利用和服务,得到足够的技术支持,仍然必须要有商业性的操作。因为任何软件都需要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服务与技术支持都是有成本的,是必须得到回报的。他们得靠它活下去。
“全靠一群兴趣爱好者来支撑,企业是活不下去的!”李俊杰的结论是,知识产权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保护,而不是共享。
想拿先给
李俊杰的网道信息是一家用JAVA语言编写程序的软件技术公司,然而,他对互联网的认识却不似国内的一些.com,满是酒肠诗胆的想象,他更现实而客观得多。
他认为互联网对世界经济的生产结构和流通结构确实会产生一种较强的冲击力,对传统的经济模式和手段都将是一种颇具威胁力的挑战。因为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在线的交易中心,买方和卖方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达成交易。这从本质上改变了经济的运行。
但是也并不是说经营互联网便是无往而不胜。互联网的价值在于为别人创造了价值。互联网如果能为别人创造价值,才可能有自身的存在价值。仅仅考虑自己的价值是否增值,企业迟早要关门。
“你做网站。不能给买方,也不能给卖方创造价值,凭什么要他们用你?”
他认为中国企业若要发展互联网经济,必须在两个方面作深入的准备。首先是对行业准入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政府规定的准入行业要作周密研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都要心中有数,以后做起来才可以游刃有余;第二,必须对自己所投入的行业有一个深刻认识。任何一个行业,它的流通,生产、组织、技术都会有行业自身的特点和性质。了解行业的特点和性质,才能有的放矢。
“如果对行业的生产技术和流通形式缺乏认识,什么B2B、B2C都是一句空话!”言语之间,一脸经济发展的热切关注和焦虑。拳拳之情,溢于言表。
无论如何,一直想回国创业的李俊杰,终于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了分公司。尽管说起国内信息过于闭塞以致他每隔几个星期便要去美国充上电时,李俊杰很是遗憾,然而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回中国发展时不慎用了一个“来中国”,李俊杰立即慎重地改正:“不能用‘来’这个词!应是‘回来’!”
在他眼里,美国永远只是一个充电的地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