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
中午时分,记者走进许祝安教授的家,厨房里飘来一阵阵鸡汤的清香,女主人正在家里准备午餐。
这是两室一厅的新房。虽然面积不算很大,但是由于位于地理位置优越的浙大求是村,并且是学校给予优秀青年学者的破格之举,所以许祝安教授感到非常幸运。
客厅的沙发、茶几、书柜里都堆着书。记者细细一看,哈,哈,原来是《淘气包马小跳》、《蓝猫淘气三千问》、《名车梦幻百年史诗》……许祝安笑着说,这些书都是7岁儿子的,他是超级书迷。
女主人很随和,很好客,也很健谈。当许祝安教授说起他以前在老家读书时候的故事时,女主人也拿着凳子坐在一旁,饶有兴趣地听着。
这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家。
当记者的话题从许祝安教授的学术领域,转入到家庭教育时,他们两口子的意见就始终表达得非常一致:“由于孩子天性就比较安静,不好动,所以我们一直想办法让孩子动起来,玩起来,希望他轻松快乐地成长。”
●●●人物引擎
许祝安,出生于1966 年3 月,浙江临安人。1983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8月 ~1994年8月,浙江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1994年9月~1996年11月,浙江大学物理系讲师;1996年12月 ~2000年6月,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97年8月~2000年2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2000年7月至今,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2001年1月至今,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2005年3月至今,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许祝安通过磁热电效应的研究,发现在高温超导体的赝能隙态存在某种类磁通涡旋激发。该实验结果有力地显示出在超导临界温度以上存在着较强的超导涨落,支持了相应的超导理论模型,具有很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论文在著名刊物《Nature》发表(第一作者),现已被他人引用130余次,多次得到《Nature》上的评述性文章的介绍,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人物轨迹
■■成功在《Nature》发表论文
1997年8月,许祝安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作访问学者。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导师与合作者N.PhuanOng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的两年半时间,是许祝安终身难忘的。
在他经历了无数次实验挫折之后,几乎已经决定要放弃当初选定的课题,可就在最后一刻,幸运之神翩然而至——
1999年,在他准备回国前半年,他和合作者终于找到了新的实验方法,成功地探测到了超导临界温度之上温度区域的类磁通涡旋激发,证实了理论界对于高温超导体赝能隙态的一个学术猜想。
从1999年10月直到新千年的钟声敲响,许祝安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奋力拼搏,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争分夺秒来完成他的研究工作和论文的撰写。
在完成艰苦的实验工作之后,许祝安和Ong教授决定将论文投给《Nature》杂志,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本领域一个突破性的科学进展。
论文是2000年3月4日许祝安回国前寄出的。他回到杭州不到一周,就接到Ong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发来的喜讯,论文已经通过《Nature》的第一次筛选,被编辑认为是“有科学意义”的,而通常这第一道关的淘汰率高达80%。
4月底,又传来第二个喜讯,两位Nature审稿人都同意发表该论文,只需就个别问题作些修改。
8月3日,论文发表。
无论对许祝安还是Ong先生,都是平生第一次在《Nature》上发表论文。
成功的喜悦之后,许祝安也是深有感触。他说:“要作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既要有好的想法(学术思想),也要能坚持下去。”
其实回想当时的情景,几乎可以用“背水一战”来形容。因为出国研究两年时间,居然只字未成,他正在焦急地考虑该如何“交差”?
许祝安说,当时他真是做最后一拼。他也完全可以选择做些“更容易出论文”的实验,发表1~2篇普通的SCI收录论文来表明自己作访问学者期间的工作成绩。
许祝安说起他在普林斯顿的导师Ong先生,称他是一个非常自信和有个性的学者。特别是在回国日期日益临近,但是科研成果仍旧迟迟未现的“痛苦时刻”,导师仍旧对他们的研究充满信心:“祝安,我愿意跟你打个赌。我赌你这次一定会成功,我赢了你要请吃饭啊。”最后成果出来了,请吃饭的还是Ong先生。
■■实验工具亲手制作
记者问许祝安教授的学生:“许祝安教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不假思索就说:“许老师动手能力特别强,会自己设计和制作实验工具。”
许祝安教授指着实验室一些圆圆方方的实验设备,告诉记者:“由于每个实验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有些小的实验工具是需要度身定制的。我们要自己绘出图纸,然后请人加工,而有些时候还是自己亲自动手改造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
原来,当年他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时,就遇见一位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师兄。来到浙江大学读研究生时,导师张其瑞教授更是一位理论功底厚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大师。这些都使许祝安受益匪浅。
因此,无论是带硕士生还是博士生,许祝安都要求他们要会动手,勤动手,包括手把手教学生画设计图,制作一些专门的测量工具。
“如果物理系毕业的学生,不会修家里的电灯,那真是笑话。现在有的学生在做实验时,一旦发现仪器有故障就束手无策,根本不会去检查一下,是否是因为插头松了或者是保险丝断了等简单的故障。”许祝安说。
■■儿子3岁就能读报
说到儿子许宏荆,许祝安笑呵呵地说:“他3岁的时候,就自己看报纸了。”
儿子2岁的时候,能认出上百个汉字。然后,小家伙就喜欢上了看书,幼儿园里看,回家看,吃饭的时候也拿着书不肯放。
等到3岁的时候,已经基本上能看报纸了。有一回许祝安发现儿子连“喆(音zhe)”这个字都认得,感到非常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看电视的时候,儿子不光是看故事情节,也在认下面的字幕。
接着许祝安又说起自己小时候认字的故事。也是因为喜欢听故事,但是《三国演义》爷爷总是讲一半忘一半,所以他就找来书想自己看,可是家里的那本全是繁体字。看不懂怎么办?不怕,找来字典,一边看一边查,结果一本《三国演义》看完了,基本上所有的繁体字他都能认得了。
■■为学生搭建国际平台
记者去采访许祝安的时候,他正在忙着安排一位学生出国交流研究的事情。
今年2月,他所带的一位女博士生获得了去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短期交流的机会。她访日期间作的学术报告得到了对方专家的好评,参加的实验也取得了新的结果。
5月底,亚太强关联电子体系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的人员都是国际上有名的专家学者,因此他决定带着4名博士生去参加。
许祝安说,他所带的博士生每年都有至少一次机会参加大型的学术会议,利用这个机会介绍自己的成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前沿。硕士生在两年学制里至少会有一次机会出去交流。
回忆自己读研究生时,许祝安说,他的导师张其瑞非常鼓励他们到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上展现自我。在导师的推荐下,自己还是学生时就在大型国际会议上用英语作过口头报告。这给他的学术生涯定下了良好的开端。
而现在,他正在尽自己的能力为学生们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国外的研究前沿。除了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他每年还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多位国外著名研究机构的专家来实验室访问交流。这不,在他的安排下,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Russel教授就要在6月下旬来访,将作两个有关的学术报告。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促使他不断地去开拓新的课题,争取新的研究项目,在学术的道路上一直努力前行。
本文来自2005-6-19,钱江晚报 - Qianjiang,Zhejiang,China 沈伟红 /文
http://zjdaily.zjol.com.cn/gb/node2/node802/node807/node323884/node323901/userobject15ai4389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