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2月28日,以一个纯粹基民的身份,记者和10名易方达基金持有人一起搭乘了一趟“安心之旅”。
那天起了个大早,从浦东花了1个多小时到中山公园,蛮以为拔了头筹,结果拨通“领队”的电话,一帮队友原来早已聚集在星巴克。健谈的夏先生、腼腆的吴小姐……虽然各自行业背景迥然,但因了基金的话题,很容易就投机起来。听易方达基金领队的人讲,这趟“安心之旅”报名电话打爆,所以当天能够有机会跟着基金一起去上市公司调研的队友们充满了“中彩票”的兴奋感。只有记者暗自惭愧,虽然没有占用名额,但多少还是走了后门。
10点钟,易方达基金公司投资发展部总经理罗永刚和研究员刘兵现身,于是10几个人浩浩荡荡开始考察某连锁企业。多少是有备而来,队友们的问题颇具专业水平,大到商品销售情况、库存等财务数据,小到商品陈列的布局、促销细节……专门从南京赶来的上市公司证券事务代表成了主力的解答员。但很快,队友们的兴致便集中到“围剿”罗总和刘兵:考察这家公司是不是易方达要加仓?后市行情怎么走?开小灶的人乐此不疲。
“其实选择哪家上市公司我们是随机的,主要让大家体验一下易方达的投研流程。”来自的易方达“领队”一路强调。
事实上,远离易方达的广州本部来体验投研流程,多少是有些隔靴搔痒。1个多小时的调研,可能更像是一次相对专业一点的参观活动。下午1点半开始的交流会,队友们才知道,原来“参观”的部分不过是实际投研流程中微小的一段。“每次去调研之前,我们研究员都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不仅要带着问题去,还要有发现的眼光和提问的技巧。”从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跨进易方达的刘兵,有着研究员讲话一丝不苟的标准特点,他用了一个详细的案例向大家展示,调研的过程反复而且深入。
交流会到4点多钟,却并不显得冗长,队友们交流起投基经历和心得来就毫不拘泥了。各中花絮如今回味起来,仍不禁莞尔。
夏先生,从2001年“尝鲜”华安创新以来,逐渐成长为专业基民。多年来看着《新闻联播》研判趋势做投资,带动了身边一批同事朋友投资增值;吴小姐,文静话不多,一开口就语惊四座,其手中8万份的易基策略总市值已经从8万元涨到20多万元,但她坚定地表示会捂到累积净值上百元。她说这不是预期是长期投资的信念;老吴,年龄最长的一位,为人朴素,怎么看都不太像与时俱进的老同志。但谈到网上买基金,他话匣子打开,居然招招到点,俨然便是高手;黄女士,精明的上海女,去年年初才开始买基金,已经做了好几家基金公司的持有人。投基时间不长,打理时间也不多,但已经很准确地根据基金风格,选择一次性买入或者定投方式,让记者惊讶。(晨报记者 范恩洁)
http://fund.jrj.com.cn/news/2007-01-21/00000193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