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文全(中国科大5802学生)
1958年当我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后,就不断受到郭沫若校长提出的“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在大胆创造的风格中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教育。5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进入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年代。然而人们仍然需要对“创新”和“创造”持续地加以思考。事实上如果有人突然提出什么是创新这一问题时,或许许多人并不一定能马上做出确切的回答。经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的《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创新”这一词条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接着对“创造”的释义则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由此可见,创新的一定不是旧的,原来有的;而是新的方法、理论、成绩或东西。虽然这已是近30年前的解释,但是从语言词义发展的速度看,创新的上述解释,应该还不失作为什么是创新这一问题的答案。
关于创新的价值和意义与作用,曾见到有“创新是民族的希望”;“创新应成为民族的追求”;“永无止境的科技创新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源泉”等等描述。前两句比较抽象,其含意有同有异。第三句则很实在,是大家实际生活中可以随时感受得到的。比方说作为信息的记录介质,最近20年全世界都分享着从磁带创新为光盘这一重要成果;因创新而出现的塑料和有机纤维制品及杂交水稻,更是充分满足着人们吃、穿、用都“丰衣足食”的需求;由于创新而出现的照明用大功率发光二极管(LED),可以使人类耗费更少的能量确享受着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环境……这些都的确说明:“永无止境的科技创新是人类美好生活的源泉”,并且这也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可以分类的,例如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创新,也有社会科学的政治与经济的创新;有大的创新,也有小的创新等等。但是创新不可以有有用与无用之分。曾在2007年《报刊文摘》上见到有人(好像是李开复先生)提出“追求有用的创新”这个说法(观点),并且进一步讲“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如此一来,因“有用”有“无用”这个反义词。追求有用创新这一说法就意味着创新有“有用创新”和“无用创新”之区分。咋一听是的,无用的创新有什么用,当然不需要。可是进一步思考会发现,把创新作有用与无用的划分是有害且不必要的。创新需要激情与灵感,试想一个从事创新的人先要想清楚他的创新有无用处,再还要考虑他的创新会不会有人说无用;这样,对他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与激情及灵感会有多么大有伤害。大家一定会相信爱因斯坦在作“广义相对论”创新时;霍金在写《时间的历史》这一创新著作时,对于有用或无用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也不会去想。客观地讲, 创新当然是会有有用与无用的. 但是, 创新的有用与无用应该让创新者的潜意识和人类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及生产活动的发展历史实践去做出判断与选择为好。
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创新是可以分为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是不守恒的,这是理论创新;吴健雄从实验上证明了这一论断,这是实践创新。但是从根本上说,按照《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观点,理论和实践又是不可分的,实践常常都是在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而理论创新又必须会得到实践上的认可,否则就将不成其为创新。
对于怎样创新这个问题,虽然已经可以进行一些归纳与总结,但是似乎应该待创新氛围更浓,创新成果更多之后,再来探讨与回答这个问题也不为晚,实际上怎样创新本身也还需要创新。当前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如何推动创新。下面提出两个推动创新的举措供作探讨与参考。
1、新依靠人才,人才源于教育,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按照这样的逻辑,要持续永衡地创新,首先要抓的是包括校长在内的各级学校的教师。也就是说,在教师,尤其是校长队伍里,必须用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人。就目前的人才市场与就业状况而言,马上着手解决便可以尽快形成有力推动创新工程建设的教师队伍。办法是:你要受聘作教师,特别是要当校长吗?除了政审合格而外,拿出你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成果表现来。至少对新的教师和校长应该这样操作。原有的则必须进行创新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和成果。只要认真地用这样的方法来建设教师,至少是校长队伍,五年、十年……之后,就一定不会缺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型人才。
2、干革命要誉论与实践并行。进行创新工程建设也要有誉论与实践阵地。为了给创新提供阵地,可以在中央与地方的各级平面和网络媒体方面专门创立有关创新的平台。例如,创办创新日、周、月、季性报刊杂志,开设创新论谈,创新交流……网站,让人们有广泛的闹创新这个革命的氛围与场所。如果专门的一时办不起来,至少可以在现有的各种媒体中尽量增设与创新相关的专栏。作者曾经通过政府网站向科技部主办的《科技日报》提过一条意见,说《科技日报》的“科技含量还不够高”。他们回电话叫我向总编室讲得更具体一点。我除了觉得该报与其他媒体重复的版面较多而外,《科技日报》是最适合开僻一个“创新论谈与交流”栏目,让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其上发表创新思想,创新信息和创新成果等等,这将一定会对推动创新而产生非常好的效果。这就算是我的具体意见之一吧。
人们对事物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所述文字和观点仅是一人之见,提供探讨而己。而且还可能会有不妥仍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发现不吝批评和指正。
●● 作者简介:卢文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4研究所,退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西桂林市七星区六合路98号,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