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级学生 张瑜
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导师、开创者和奠基人,科学巨星钱学森先生,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之一——以郭沫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科大建校筹备委员会十委员之一。他是科大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以下简称力学系)的首届系主任,担任这一职务从科大建校阶段的1958年7月28日起,直到1970年科大从北京战备下迁到安徽合肥止,近12年。主持和指导力学系的工作,则从他担任系主任起,直至1966年文化革命的前夕,近8年。
钱学森先生为力学系的师生制订了详尽、具体的教学计划,聘请了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著名数学家吴文俊,以及留美博士化学家蒋丽金,为力学系第一届学生讲授物理、数学、化学等课程。至第四学年时,他亲自开设并讲授了“火箭技术概论”课(后定名为《星际航行概论》)。亲自指导力学系火箭小组的科研工作。他还多次给同学们讲话,作报告,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对我们的学习、进步和成长,具有很强、很鲜明的指导作用。他是大家公认的,举世难得的良师与导师。
我是科大力学系第一届(即58级07系)学生。当时该系有140多名同学,后曾分为四个专业。入校以后,我聆听和亲历了钱学森先生许多对人影响至深的教导。在大学一、二年级时,我担任火箭小组秘书组组长,四年级时,还担任该系58级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两个教学班之一的学习班长,与钱学森先生的接触更多一点。1984年初,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著的《膨胀波与激波》一书,钱学森先生在该书的扉页亲笔给我题写了赠言。还有许多,许多……,一切都令人终生难忘。怀念母校总免不了怀念恩师。现逢科大校庆50周年,我以钱学森先生如何改变和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为线索,把一些情况写出来,与校友们交流和分享。相信有些内容,也会启迪后人。
一、改变高考第一志愿
历史还要翻回到1958年的初夏。那时我在北京四中上学。高三的第二学期,莘莘学子们开始为填报高考志愿处心积虑——要列出一个国家很需要,很有发展前途,同时又是自己很喜爱、能发挥自身长处的志愿序列表。北京四中学生的平均业务水准很高,当时我和许多同学并不愁考得上考不上大学的问题,而是如何填报好第一志愿。那时四中理工方面的课程很强。物理老师张子锷,化学老师刘景昆都是全国闻名的特级教师,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物理是我的强项,想来想去,第一志愿还是报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吧!因为当时它被广泛认为是最难考的,搞尖端科学(比如原子能)方面的专业。其实对高中的物理课程,我最喜欢和擅长的是力学部分,原子物理还是其次。前苏联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有志学航空航天和火箭技术的人,而我对航空航天几乎着了迷。对于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运动学,动力学,以至天文学兴致很高,求知欲很强。曾不止一次地去当时的“中苏友好协会”礼堂,观看前苏联有关宇宙航行的科教影片和科学幻想影片,对其内容至今印象很深。怎奈不知道报什么高校志愿,将来才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或研制工作。
一天傍晚,我父亲从北京市教育局开完会回家。他当时任北京市第50中学校长,因学校离家远,工作又忙,通常只有周末才回来。不知是因教育局离家较近?还是他特意回来一趟?他手里拿着一个不大的笔记本对我说,会上传达了一个即将见报的重要消息——中央决定成立一所新型的,专攻尖端科学,填补我国急需空白学科,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任校长;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任力学系主任,开设与火箭、人造卫星等相关的专业;华罗庚任数学系主任;还有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高分子、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等等相关的系和专业,……这个消息对我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可找到我倾心的系和专业了。钱学森当时就是一位在国内外素享盛名,具有一定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了,是许多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对我来说也不例外。能有这样的名师教导和引路,是我的渴望。于是我暗下决心,把高考第一志愿义无反顾地从著名老校——清华的金牌专业工程物理,改变为新创办的科大力学系。可以说,中央鼎力创办中国科技大学,而钱学森任力学系主任这一事件,在我成长道路的重要路口,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中央创办中国科技大学的决心、魄力和远见卓识,如果没有钱学森先生的影响力,这一改变是不可能的。
二、钱学森先生亲自制定教学计划,聘“科学院的大炮”为学生授课
钱学森先生重视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他并不因为工作繁忙,肩负国家航天工程重任而放松对科大力学系的领导工作。他精心安排力学系的教学计划,工作做得相当深入,细致,到位。实践表明,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独具战略眼光,有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出色的教育家。开学之初,他为全系学生宣讲教学计划时,阐明了他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指导方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1,教学内容做到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他曾指明,在业务方面的培养目标,应当类似于“研究工程师”,即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才能的科学工作者。他不赞成在科大培养远离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专门的理论人才,也不赞成在科大培养缺乏科学探索精神与能力,只了解工程知识的单纯技术型人才。他认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要求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2,为了达成上述培养目标,他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打好坚实而又宽厚的基础。既包含科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也包含如工程制图,以及工程设计方面的基础。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会是多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如果基础薄弱或过于单一,将严重影响科技人员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以及根据工作需要,跨越学科界限开展工作的能力,进而阻碍科学的发展与技术创新。他曾形象地比喻,我们的知识结构应当像“金字塔”,这样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才有后劲。
此外,关于科学精神,关于严谨、踏实的学风,以及刻苦钻研业务的意志与毅力,他在历次讲话、谈话和报告中,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还常常结合自身的经历与大家交流。有不少内容感人至深,令人难以忘怀。
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钱学森先生除了在课程设置上用心良苦,精心设计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聘请一流的,顶尖级的科学家为学生们授课。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聘任教师的名单时,他那踌躇满志和兴奋的神情。他高声地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都给你们调来了!”是啊,当我们听到这个介绍的时候,都感到有些出乎想象,甚至有点难以置信。我们谁都没有想到,更没有奢望过,竟然是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的主任,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给我们讲授“普通物理”课,1956年与钱学森先生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殊荣的吴文俊先生给我们讲授“高等数学”课。化学课也是由当时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蒋丽金博士讲授。到了大学二年级,由著名科学家钱临照先生继续给我们讲授普通物理课。三、四年级时钱学森先生又聘请和选派了力学所的卞荫贵先生为我们讲授流体力学,林同骥先生讲授高速空气动力学,郭永怀先生讲授边界层理论,等等……。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钱学森先生办好科大力学系的决心、魄力与智慧。他本人也身体力行,在大学四年级时亲自为我们开课、授课。
三、钱学森先生讲授《星际航行概论》
进入大学四年级,我们盼望已久的,由钱学森先生亲自开设并讲授的一门新课《星际航行概论》开课了。这门课原来的名称是“火箭技术概论”,后定名为“星际航行概论”。1963年2月科学出版社也以这个名称为书名出版了他的讲稿。按照钱学森先生1961年8月3日编制的教学大纲,这门课共计45学时,分12—13讲,每讲3学时,一学期讲完。课程基本上按照大纲进行。第一次课是1961年9月18日,最后一次课是1962年1月8日。听课的人很多,包括58级,59级两个年级3个专业的学生,还有力学所的不少专家、学者旁听。地点设在中关村中科院自动化所大阶梯教室。由于座位有限,力学所的一些专家、老师们来听课时还自带了櫈子和马扎。
当时我是58级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二班的班长,受上级指派,每次上课前与另外一位同学一起,分别站在自动化所西侧门的门外两侧,查验来者的听课证。一般上课前10分钟左右入场完毕,接下来我们两人负责迎候钱学森先生。他的车总是准时到达,我们在他的车门口附近迎接他,并陪同他走进教室,走向讲台。每次他来时,总有一位不知是秘书还是警卫的同志陪同,见到我们后会意地向我们点头微笑,然后放心地让我们引领钱学森先生。上级配给钱先生的车是淡灰色的,在国内,我还没有见到过这种车型,很庄重,而且典雅、漂亮。钱先生总是面带笑容,和蔼、谦虚、充满友善,同时也蕴含着坚定、刚毅与自信。课后,我们俩又负责把钱先生送回到汽车附近。还是那位秘书或警卫,向我们点头示意道别。
有不少人说,聆听钱学森先生讲课是一种幸福,我也有同感。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由于他在科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实在的,他的课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无可挑剔,无懈可击。无论从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到丰富的信息量,还是从逻辑的严谨,语言的简洁、准确和运用技巧,直到漂亮工整的书法与板书,我有生以来听著名科学家、专家和名师的课很多,但从未见过讲课讲得有这么好的,可谓出类拔萃。听他的课是学习,又是享受,从中我们还能学到许多课程以外的东西。
这门课1962年初结束。1963年我们听课的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他赠送给我们的,由科学出版社精装出版的一本书,内容就是他授课的讲稿——《星际航行概论》。经历了文化革命的风风雨雨,经历了科大由北京下迁安徽,我本人又从安徽调回北京,近半个世纪了,他送的这本书,连同我记的听课笔记,我始终完好地珍藏着,不弃不离。
四、钱学森先生与力学系火箭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