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还跟天气预报有关系?那当然了。准确的气象预报与打胜仗密不可分。世界军事史上,因准确的气象预报而赢得战机和因气象预报失误而贻误战机的战例比比皆是。
天气预报越提前越好。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指的就是预测5至7天的天气情况。受条件限制,我国做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大都依靠我国气象中心和少数国外气象机构,通过传真发布的天气图来完成,信息量少,难以录用。
走进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你会看到,高新技术正推动着我军军事气象保障迅速向前发展。以张铭教授(6213校友,1962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为首的科研人员,历经1500个日夜的反复试验和演示,研制出世界首套“微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该系统可为基层气象部门,提供预报时段内各时次的所有气象信息,各地再结合当地的天气特点,准确预测出当地5至7天的天气。国外用超大型计算机才能完成的工作,在气象学院只需一台普通微机或笔记本电脑,就能操作完毕。
灾害性天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专业术语称为“中尺度天气”就是一种范围较小、易形成雷暴、暴雨、冰雹、大风的灾害性天气。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曾多次进行中尺度天气预报试验,效果都不理想。
气象学院组成以张铭教授为首的课题组,以南京为中心,纵横江苏、安徽和河南,共14万平方公里,会同30多个部队气象部门、千余名官兵,开始了艰苦的试验。
这一试验成果使我国对雷暴短期预报准确率提高40%,漏报率减少75%,填补了国内中尺度气象学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日本气象学家武田乔男,在参加中美中尺度气象研讨会时感慨:“中国的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做了我们多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工作。”
我国气象部门在探测降水量、雨滴大小等方面,一直使用瓶子接雨和小翻斗的方法,测量时间长、工序多、准确率低。对此,气象学院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经过上千次研究、测试和论证,该院研制出国内首台“瞬时雨强测量系统”。该系统操作方便,可综合探测瞬时雨量、雨强和雨滴谱,还能准确显示出最大降雨强度和出现的准确时间。
军内外专家认为,新型瞬时雨强测量系统,可在作战训练和平时的防台、防汛、抗洪抢险中,为各级指挥员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风,在一般人眼里就是空气流动,可在气象人眼里,风有来向,风有强度,单位时间内风还有行程。
确定风速、风向和风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准确进行天气预报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军地气象部门测量空中风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光学望远镜放大系统,跟踪空中匀速上升气球运动轨迹,这需要多人配合,进行繁琐记录、计算和编排,测量速度慢,精确度小。
为提高我国空中风测量手段,以张铭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着手进行新型测风手段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成功地将光学经纬仪与测风及计算处理融为一体,研制成功光学智能测风经纬仪。这套仪器具有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处理、语音报数的功能,可将观测资料直接输入计算机,进行资料打印、显示存储和上网发报,减少操作人员60%,测风准确率达100%。
正是有了这些研究发明,军事气象保障才得以真正掌握天时,实实在在地为战斗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