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地空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李曙光介绍了一件趣闻:曾有一次,某航天基地发射中发现了问题,各相关部门总工程师齐聚会诊,结果到了会场一看,参会的总工程师,全是科大毕业生。“这是何等的成就?!”李曙光说,“科大毕业生在国防科技领域贡献有多大。”
而即将发射上天的“神七”,由中科大毕业、默默为其奉献的毕业生又何止以“个”计。据统计,在中科大50年培养的毕业生中,有数千名战斗在我国的国防科技领域。而在这数千名在国防科技领域建功立业的科大毕业生中,已经有20多人成为科技将军。
★ 为“两弹一星”培养尖端人才
1958年成立的中科大,当初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两弹一星”培养尖端科技人才。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始研制“两弹一星”,然而当时中国的高校普遍采用理工分家、教研分离、理实脱节的办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国家的需要。于是,在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议下,中科大应运而生。1958年9月20日成立的当天,聂荣臻副总理亲自到会并讲话,“科大创办的目标非常明确而实际,就是为研制‘两弹一星’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建校初期,该校所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全部围绕当时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家战略目标需求。
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并亲自登台授课,由于具有非常明确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中科大在建校的次年便在全国的16所重点大学名单中,排行第四位,是最年轻的一所。
★ 考生奔“两弹一星”事业而来
常永福是中国科大的第二届学生,他是奔着“两弹一星”,奔着钱三强、钱学森来到科大的。
1964年,大学一毕业他便进入建立才一年的核试验基地研究所。1966年初,他就进入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参加了我国第一次含热核材料的爆炸试验,在马兰一干就是27年,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他参加了44次。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1996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回首激情燃烧的马兰岁月,常永福感慨地说:我在上大学时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立志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我这辈子所做的一切,都和国家需求紧密相联,这是值得献身的事业。
“那时候大家都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这一点都不掺假,大家真正从内心深处想的就是科教报国。”驻川某基地原总工程师张志成少将介绍说,他们班毕业时,有一半同学去了工业部门院所,一些同学去了青海,还有的去了新疆某基地。1968年,张志成从北京来到川西北山区,30多年夫妻分居两地,40年一直从事航天领域武器装备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工作,与同行一起,发展导弹再入目标特性理论模型,试验与计算相结合,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导弹再入目标特性计算平台。先后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一次,军队和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
驻川某研究所研究员、科大毕业生胡成行,为了祖国的运载火箭事业,长期从事非定常空气动力学试验技术研究。获军队级(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科大毕业生周建生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和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等历次重大试验任务。这位学者型军人曾负责“远望三号”船论证、设计、建造工程及“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改造为远望四号,并先后随船执行“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2号”气象卫星及载人飞船等试验任务20多次,在海洋作业近900天。
据统计,仅在1966年前从中科大毕业的四届4700多名毕业生中,绝大多数进入国家科技、国防等领域,不但涌现出焦安昌、李恒星、陈作斌、周建生等20多位科技将军和一大批国防科技中坚,还成长出赵忠贤、白以龙等30多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8/09/18/00212037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