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校友沈兆武:与 炸 药 雷 管 为 伍

提到炸药和雷管,很多人都会心下惴惴,但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爆炸力学专业的沈兆武教授来说,炸药和雷管则是加速人类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好东西。他说:“人类从地球里取得的大部分能源都是通过爆破这种方式获得的!”

失败爆破是珍贵资料

昨日,科大西区,沿着校园里的林荫道,记者来到力学一楼的2层办公室,沈教授和他的学生们正在电脑前研究高安全性雷管系统。

沈教授1978年毕业于科大力学专业,随后一直从事与爆破有关的工作。沈教授说,1980年,他迎来了自己爆破生涯中的第一个爆破对象:一座旧水坝。 “爆破成功后,心里有些后怕。那时只知道美国的爆破技术最先进,因为通讯不发达,没有办法借鉴那边的经验和技术。 ”沈兆武说,中国现在的爆破技术已经远远超过美国了。

为了让记者对“爆破”有个宏观的了解,沈教授打开笔记本,对存放的很多爆破资料一一讲解起来。 “这是2005年,美国两座烟囱的失败爆破,烟囱脑袋的三分之一掉了下来。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一次爆破未成功,再进行二次爆破困难很大。你再看这个案例,虽然说这栋楼最终坍塌了,但造成的地震效应大,对附近的建筑物造成很大的冲击,这也是失败的! ”沈教授认为,失败的爆破是业界非常珍贵的分析资料,它比成功的案例更具有借鉴意义。而成功的爆破要综合考虑安全系数和经济效益,寻找完美的契合点。

工地就是实验室

沈兆武从事爆破行业已经有30多年了,至于爆破过多少个建筑物、使用过多少吨炸药和多少发雷管,他已经记不清楚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5年黄山路景观改造时对18层高的维也纳森林花园的爆破,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次爆破。”沈兆武当时就是黄山路景观改造爆破作业总设计师。

据沈兆武介绍,那次爆破用去2.2吨炸药,6万多发雷管。“整栋楼的坍塌共花去几分钟,我们运用了雷管延期技术,让爆炸时间相差毫秒,这样对整栋大楼创造了自由分割,造成了很好的爆破效果。 ”沈兆武谦虚地说,他只是总设计师,很多工作都是学生们去做的。

马宏昊、贾虎等十位硕士生、博士生,都跟随沈兆武教授学习爆破专业,并深入爆破现场进行作业。来自陕西宝鸡的马宏昊今年29岁,是沈兆武教授带的一名博士后。他和师弟、师妹们经常进入一些需爆破的建筑物里工作。马宏昊笑着说,虽然他们都是高学历,但进工地已经都像进实验室一样了,大家算是“高级民工”吧。

掌握规律就很安全

“我们现在做的事是在延续诺贝尔的工作。 ”沈兆武介绍,1863年,诺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雷管,而直到1867年诺贝尔发明了起爆药,从事火药经营的诺贝尔家族才开始盈利,之前一直是亏损的。

沈兆武教授沉吟道,但起爆药的安全性不强,而且污染非常严重。一发雷管,就制造150克废水。即使对废水做一些人工处理,用活性炭吸附,但煤燃烧后产生的废渣,放到哪儿,那儿都不长草。 “现在我们发明了高安全性雷管,用飞片取代起爆药,这样不但安全,也无污染。同时,用铝片取代了铅,还降低了经济成本,一举三得! ”

在别人眼中高危险的炸药、雷管,在沈教授看来,只要掌握了规律,它们就会很乖巧地为人们服务,而爆破专家们也会致力于用科学技术将它们朝着安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