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56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中国科大陈应天等专家制成世界上第一根太阳能冶炼的单晶硅成果入选200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国物理快报》2009年第26卷第7期发表了以陈应天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应用物理系为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Silicon Purification by a New Type of Solar Furnace。这是我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使高效廉价冶炼高纯硅成为现实。这项世界首创的技术将大幅降低光伏发电成本。
陈应天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用自主研发的新型太阳炉所特有的“高温”,加速冶炼提纯过程的设想。在研发过程中,陈应天教授等克服了温度过高引起硅蒸气大量损失,坩锅寿命短且极易造成污染等多重困难,发明了一种无坩锅作业方式,并先后在银川、鄂尔多斯和武威等地对太阳能炼硅进行了多次试验和反复改进。
大量试验证明:利用太阳炉这一高温光源可在2-3秒内除去工业硅中最难去掉的磷和硼元素,达到太阳能级高纯硅含量6个9的要求。用所得高纯硅制成光电池的转化率可达到16.5%,而且不会因太阳光的照射造成转化率的衰减。
新型太阳能冶炼法完全能走向产业化。一方面,该工艺所消耗的材料是廉价的工业硅和高凝土等氧化物,自主研发的太阳炉成本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1/10,且没有任何消耗,整个工艺过程生产成本很低;另一方面,太阳能炼硅所需持续时间仅2-3秒,而云层涨落漂移时间往往长达十几分钟或几小时。
太阳能级高纯硅材料是当前光伏产业应用最广泛的原材料。近一两年来,国际市场上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飞速上涨,即使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其售价依然坚挺,原因之一就是高纯硅的生产耗电量大,每千克多晶硅耗电达250-450千瓦时,电费支出几乎占到总成本的1/2-3/4。
★★ 陈应天,男,1944年10月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应天教授。
1962年,以优异成绩从蚌埠一中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196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山东聊城当过9年技术员。此间,克服各种困难,从事引力理论的研究。
196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
1981年初,经武汉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并在被称为“世界物理发源地”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他在一年多时间里,完成了规定3年攻读的课题,获博士学位,并发表多篇论文。陈应天是第一个提出解决经典牛顿力学重要难题的精确公式的物理学家,他提出了解决圆柱体的轴向引力场这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范畴的老难题的精确公式,被称为“陈氏精确公式”。这个精确公式写入他与他的导师、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库克教授联合于1982年5月发表在《欧洲物理》上的论文《论有限圆柱体的轴向引力场的意义》中,从而解决了牛顿力学中的这个重要难题,受到国际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陈应天是世界上最先在非牛顿引力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陈应天被认为是解决了100多年以来经典牛顿力学的重要难题。他就非牛顿引力提出准确公式,证明非牛顿引力是必要和可能的。科学成就使他成为剑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成立600多年来的第一位中国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