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尘封的记忆——雪 登 长 城 有 感

1962年2月12日,寒假期间,大雪过后初晴,中国科大5907六班留校过春节的11名同学,今天要去攀登八达岭长城。清晨五点就起床,我们踏雪步行到永定路,赶34路头班车到西直门,在西直门火车站转乘京张线慢车直达八达岭。

今天来登长城游玩的人很少,我们是特地选择这个雪后放晴的天气来八达岭的,要专门欣赏这典型的北国风光。我们选定西半侧长城往上攀登,登上头三个烽火台,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再往上攀登,困难就来了,因为坡度增大,积雪又厚,脚踩下去就往下滑。直着身子行走已不可能,就弯着腰往上登。用了半个钟头,化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登上第四个烽火台。还要不要再往上登呢?有人说就到此为止吧,再往上登困难太大,恐有危险。但多数人不甘心到此为止,举头往上望去,好像最高峰就在上边。于是我们11人就在第四烽火台上开个短会,商定自感身体不适的男生和两名女生留在这里,其余男生继续往上攀登。

我们向第五个烽火台攀登的时候,身体弯成了90度,两脚一滑,双手就撑住了地面,还算安全,不致于发生危险。只是攀登的速度十分缓慢,总是进三步,退两步。“无限风光在顶峰,不达顶峰誓不休!”有人大声喊着,鼓励大家加快攀登。经过近一小时的顽强拼博,我们终于站到了第五个烽火台上,举目遥望四周,一派银色的世界,啊!好美啊!目睹这美丽的长城雪景,我脑子里立刻翻出了毛主席咏雪的词,并大声背诵起来: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风骚。

一代天娇,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我们在第五个烽火台上,饱览了长城雪景,慢慢返回第四个烽火台,更大的困难发生了。因为雪厚坡大,上来容易下去难,根本不能用两脚着地行走式下撤,一旦摔倒,滚落速度很大,就有危险。不得已,我们只好采取五点式下撤方法,屁股坐在雪地上,两脚在前,两手在后,慢慢下滑。一旦下滑超速,四肢前蹬后抓,立马刹车减速。我们终于平安下撤到第四个烽火台,与留在这里的三位同学会合,并在这里摄影留念。

 现将这张照片收录在此,11人姓名记录如下:

前排左起:陈正举、沈琮、王路得、苏兴宝,中排左起:黄伟清、阮志坤、余泽楚、李同春、刘厚仁,后排左起:华耀南、蔡千镜

下午,我们沿着山间的崎岖小路,从八达岭步行到青龙桥车站,准备在这里乘火车返城。我们首先在这里瞻仰了詹天佑铜像,缅怀这位杰出铁路工程师的丰功伟绩。11人再次在詹天佑铜像前合影。

在青龙桥火车站等车的时间,我回顾今天攀登长城的过程,心中颇有感受,凑得七绝一首,记录如下:

《雪登长城有感》

层层盘梯入云间,

驾着白驹上九天。

偷得仙果蟠桃归,

献给恩人毛主席。

★ 作者简介:阮志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907学生。毕业后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北京科能能源与动力研发中心工作,现已退休。本文是作者大学生活回忆录的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