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罗 睿 刘远哲
●● 周逸峰,1963年12月生于江苏扬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中国科大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学士学位; 1989年至1990年为中科院上海生理所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解剖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并于1991年获上海生理所博士学位。1996年12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是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1991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1992年被遴选为国家教委优秀年轻教师重点跟踪资助对象; 1993年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二等奖;1996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主持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美国NIH项目子课题等20余项研究课题。培养硕士10名,博士20名。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走进了周逸峰老师的办公室,他将我们带到一间洒满阳光的温暖屋子里。周老师的平和与体恤,让我们觉得与这位学者的交谈将会是轻松而愉快的。
★ 知识与理想齐飞
周逸峰中学时代生活在江苏一个比较偏僻的县里,这给了他许多接触因政治原因而“发配”的知识分子的机会。他的物理老师曾留学苏联,数学老师也十分优秀。这些老师都曾经给周逸峰很好指导,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在那个教师资源相对缺乏的年代,他很庆幸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没有他们,我也许就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到现在。”
为了考上大学,周逸峰努力学习,在一个月内自学了17本有关数理化的书籍,这不仅增加了他的知识储备,还培养了他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当时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我相信我们这个班是会有科学家出现的”,他觉得老师就是在暗指名列前茅的自己。老师的话与自己心中的理想不谋而合,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更坚定了自己攀登科学高峰的决心。
★ 我是“土龟派”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周逸峰成为科大第二批少年班的学生。后来选系时,他觉得以自己扎实的数理知识去学习生物物理,也许能更好地结合各学科的特点取得突破。他便选了当时还默默无闻、条件艰苦的生物系,以他的才能和钻研精神,渐渐地他受到系里老师的重视。在寿天德教授等许多优秀老师的指点下,周逸峰成为生物系自己培养的第一个硕士,接着到中科院上海生理所攻读联合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
谈到自己的出国经历,周逸峰很风趣地说:“我是‘土龟派’,不像‘海龟’(海归),接受过系统的国外教育,也区别于一直在国内学习研究的‘土鳖’”。周老师说,“土鳖”、“海龟”、“土龟”对国内的科学研究都各有作用,就拿“土龟”说吧。他说,现在中国是有许多“土龟”的,就是出国学习、研究过一段时间,不是完全在国外取得学位的人。周老师最后选择回国,是因为他知道中国需要他,科大生物系需要他。那时的中国,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正是有了一批“土龟”在国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大批的“海龟”。是“土龟”在祖国与海外学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感情与沟通的桥梁。是“土龟”将祖国一张张真实的画面呈给了远在天边的游子,让他们愿意回国,为祖国的腾飞添砖加瓦。
针对那些对中国科研忧心忡忡地悲观者,周老师说:“我们不需要妄自菲薄,在设备、技术上的一些差距我们承认,但是中国也有自己的长处,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课题来研究,突出自己的优势,我们中国人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就拿脑科学来说吧,像我所进行的对老年猴脑衰老过程的实验,还有医学领域对一些疾病的研究,因为我们的相关资源丰厚,做起来成本就会比欧美国家小很多,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 漫漫求索路
在实验室里,有一张简易床,周老师说:“对猫的研究,有时要连续工作四五天,大家累了就轮着在床上歇歇,反正工作不能间断。”“好辛苦啊!”当我和同伴发出感叹的时候,周老师说:“现在算好啦,原来更艰苦。要找一只猫,还得到农村挨家挨户的去问有没有猫要卖。为了抓住时机对猫进行研究,有时要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
关于自己的课题,周老师说,这是一个研究自然衰老过程中视觉系统变化的课题,希望通过对老年猴脑的研究发现衰老过程中视觉神经系统的改变,及延缓其衰老的方法。一方面希望通过视觉衰老的机理类推发现大脑其它部分的衰老机制,另一方面希望延缓衰老的研究能尽早的为人类延长寿命这一愿望作出贡献。周老师还说,对视觉的研究,许多时候需要使用物理的方法,他扎实的数理基础对他帮助很大,也使他既能与生物方面的专业人士合作,又能与物理背景出身的专业人士交流。
周老师告诉我们他做研究生论文时那一段十分艰苦的时期。他说,那时实验条件差、课题难。有一次工作过长时间,竟在实验室晕倒了,当时导师紧张地说:“我都似乎摸不到你的脉博了。”“在科学的道路上不进则退,”周老师感慨地说,“而且许多时候做一个课题经常做到中途发现做不下去了,又得东山再起,重头再来。搞科研,没有惊人的毅力,是难以克服前进途中的重重困难的。”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周老师认为,仅仅有兴趣还不够,还需要坚定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未知执著的探索。周老师说他很喜欢导师赠给他的一句话:“搞科研的人,内心要有一团火,对科学有永恒的热情,遇到困难,才能迎难而上,永不放弃。”
问到周老师以后的打算,他谦虚地说,搞科研20多年了,直到近几年才感觉面前的路慢慢清晰,那么多次的挑战,那么多次的坚持,让科学研究在他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周老师说:“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突出中国特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内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是我的愿望。”从他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一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科研工作者的胸襟与抱负。
既要有冲天的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最后,周老师这样鼓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