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稿人:王炽昌(5802)
1958年,我在上海高中毕业后,就来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学。我是1958年9月到北京,那时的北京火车站还在前门(即现在的北京铁路博物馆)。一出车站就看见天安门,当时正在建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天安门广场两边是工地,有一些建筑物还没有拆掉。可惜我没有照相机,不然,照下来是很好的资料。
第二年,1959年就是建国十周年。从上半年开始,就已经酝酿着要隆重庆祝一下。我们学校有一部分同学要参加仪仗队,扛标语牌。要求是中等个子,170公分左右,这样扛标语牌就比较平直,扛的人也不会太累。我很幸运地被选中了。
参加扛标语牌的同学,暑假就要留校训练。我们在大操场上,顶着烈日每天训练。游行指挥部派专人来训练我们,要求步幅是70公分,我记得很清楚,一听得“把慢步走”“一”的口令,我们左脚迈步,右脚就要抬起来,没有“二”的口令,脚是不能落地的,就“金鸡独立”那样站着,训练员来检查我们的抬脚情况,然后才喊“二”,这时右脚落地,左脚抬起来。这样反复的训练,虽然很辛苦、很枯燥,但是我们都很认真,感到能参加这项训练很光荣。
训练了两个多月,9月份我们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两次预先演习。星期六的晚上,我们8点多就赶到集合地点:东单路口。标语牌已经依次整齐的放在路上。晚上10点演习正式开始,广播里传来“开始”的口令,马上放起了《歌唱祖国》的雄壮音乐声。在南池子的路口,立着一个高大的标语柱,这是整理队伍的地方。当我们走到南池子路口的标语柱时,领队要我们把标语牌扛上肩,整理队伍,然后他发出口令:“正步走“,我们就昂首挺胸,精神饱满地通过天安门,一直南长街的西标语柱,才结束。休息后,再正式的向东走回来,一样要正步走。
这样走一个来回的确很累,回到东单路口就可以休息一会儿。大家都坐在马路上,背靠背地坐着唱歌。那时候大家最爱唱的歌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开》以及《共青团员之歌》等苏联歌曲。那时,都只有19、20岁,精力充沛,都不知道累。休息后再来回走一遍。在国庆节正式游行前,我们还演习了一次,游行指挥部比较满意,就不再集中演习,回各单位自己训练,要求“精益求精”。
到了10月1日,要求5点起床,学校的大喇叭会广播,叫大家。可是,我半夜里就醒了,那时没有表,不知道几点钟,怎么也睡不着了。50年了,我打开自己尘封的日记,1959年10月1 日有一篇简短的日记,说了自己的心情,还表示了决心。现在来看,显得很好笑,使我都不敢放到博客上来,但是那时的确是很纯真、朴实,完全是一个革命青年的胸襟。
那天的新闻报道:“阅兵式后,由首都70万人参加的群众游行队伍,排成150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游行队伍中有学生、工人、农民、机关干部、科学工作者、民兵、文艺大队、体育大队等。游行队伍中的图表和模型,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国10年来走过的道路,在这历史瞬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面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历时两个多小时。”
晚上,150多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尽情歌舞狂欢。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林彪、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广场上群众大联欢和丰富多彩的节日焰火。我回到学校后,稍为休息了一下,3点多,又随学校参加晚上狂欢的队伍一起到了天安门广场。各个大学都在广场的中心位置,各大学的校旗在夜空中招展,人们尽情的跳,一直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