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2校友穆荣平:用 基 金 纽 带 串 起 创 新 集 群

●● 穆荣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中国科学院评估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科技战略与政策、科技管理与评估、技术预见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担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先后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一部,主编国际学术论文集一部;主持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项目20多个,获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各一项,现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未来20年技术预见研究”首席科学家。

●● “我一直从事科技政策研究,近几年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调研工作,也一直在琢磨如何让创新基金的政策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让企业受益,让国家受益。”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说。作为第三届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三年来,他考察过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多家获得过创新基金支持的企业,对创新基金的引导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 建立信用体系 融通资金渠道

“1990年,我曾经参加过原国家科委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首期技术政策制定培训班。”穆荣平介绍,在那期培训班上,他从一位美国教授的报告中了解到美国的情况:美国政府对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提供不同的支持和引导,从无偿资助到贷款,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资金链条来支持企业创新创业。

1999年,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诞生。当时由于缺乏经验,加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产学研合作不是很深入。信任是合作的基础,从那以后,穆荣平开始有意识地研究企业间的信用体系架构。

穆荣平研究发现,创业初期的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很多小企业在原始的资金积累期,烧钱的速度极快。很多企业把钱花光了,只好再去借。尽管当时我国已经建立起科技孵化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鼓励创新创业的功能,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创新基金的设立,从制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初始阶段的矛盾,譬如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很多风险投资者可以筛选到可投、敢投的项目及创业者,同时也缓解了初创企业的资金困境。

创新基金实施后,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很多地方政府开始设立地方创新资金。与此同时,创新基金还降低了天使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者的前期投资风险,使他们消除了投资顾虑。更加可喜的是,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2008年7月1日起,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施行,由此确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法律地位。

“在整个中小企业的创新链中,资金是最关键的一环,离市场越来越近的时候,实际上可以依靠市场来满足资金需求。”穆荣平进而谈到了2004年启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由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开发银行等共同发起并组织实施,旨在通过几个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有关的政府机构和全国性专业机构的紧密协作,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全新的协调、组织机制,突出国家意志,增强动员能力,促成“技术、资本、管理”的广泛融合,营造和培育有利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健康成长的环境,最终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整体创新环境的建设水平。

在穆荣平看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通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他也坦言,尽管当时的力度非常大,但是效果却因创业板未推出而打了折扣。“不过,这个问题现在解决了,因为创业板即将推出,这个链条显然已经通了。”

穆荣平说,有了创业板,就有了完善的退出机制,社会上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和投资机构敢于投资初创企业,并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退出,获益后重新选择投资对象。如此一来,退出的资金再次履行“投资获利”的使命,投入到初创的小企业中,激发新的创新创业动力。

“有进有出,这个资金链才是完整的,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穆荣平说,看到十年来创新基金日渐成熟并发挥积极作用,他心里十分欣慰。

▲ 发挥聚合作用 打造创新集群

“创新基金的作用不仅仅是实现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在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比很高。”穆荣平说,创新基金给企业的支持资金并不多,比其他一些科技计划少,但申报的企业却很认真。用穆荣平的话说,创新基金真正把企业创新发展的欲望调动了起来。他举例说,这种关系好像税务局和财政局,对税务局的考核是收到多少税金,对财政局的考核是看它投入了多少。创新基金的作用,不在于收到多少“税金”,而在于它培育了一种创新的环境,最终通过企业的一步步成长壮大回馈社会,促进就业与消费,实现大循环。

近年来,创新基金一直在探索对企业的支持方式,在资金额度上不断加大,在支持项目上不断增多。不过,穆荣平指出,由于企业众多,每个企业最后分到碗里的份额相当有限,相对于研发期的投入往往是杯水车薪。

行业龙头企业也应承担培育创新主体的任务,因为他们看得准,成功的几率高。”穆荣平说,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拓展思路,将创新基金同风险投资结合起来,与行业内的大企业联合,共同资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大企业已经建立了一种创新创业的模式,有示范效应。与创新基金建立联系后,可以输出管理和信息,提供市场,其支持的小企业日后发展壮大,甚至可以成为大企业的定点配套单位,或者进一步合作成为上下游关联企业。这样很容易把一个行业串成一个产业链,加速产学研合作进程,逐步向创新集群迈进。

其实,基金与企业的战略合作模式已有先例。2000年,宝钢集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面向全国的钢铁联合研究基金。9年来,双方各投入上千万元资金资助了几百个项目。这些项目开展了大量钢铁冶金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并广泛调动了国内高等院校和钢铁冶金类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该基金培养了180余名博士、300多名硕士,一批科研人员依托基金项目申请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7项,发表学术论文84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160余人次,出版了8部学术专著。

大企业集群该如何发展?联想集团率先垂范。1998年,联想明确提出建立以客户、代理、联想三位一体、共同成长的开放型大架构的“大联想”渠道策略。为帮助代理伙伴与联想同步发展,在内部管理、市场策划、商务、服务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业务水平,使“大联想”的成员都能够适应市场发展变化,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联想决心将代理伙伴也纳入联想自己的培训体系,“大联想学院”由此诞生。

“创新集群中必定要有一个核心企业,龙头企业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个集群建立起来,并按照行业来造出‘松树林’、‘柏树林’、‘橡树林’,这样的‘育苗造林’才有效果,有意义!”穆荣平再次肯定了龙头企业与创新基金战略合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