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昂生教授“魅力人文-兴业讲坛”报告会
6月28日晚7时,在东活五楼迎来了本学期“魅力人文-兴业讲坛”的最后一场,中科大首届毕业生,著名防灾减灾专家王昂生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攀登顶峰的崎岖之路”报告会。
王昂生教授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应急、大气科学和人工影响天气等事业。曾任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三届十五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减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担任国家和国际减灾多个项目首席科学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曾任国际云和降水委员会执委等职。先后参加过60多次国际会议,访问过20多个国家,发表了190篇科学论文,152篇会议论文报告,撰写了9本专著。先后获得了六次国家和部级科技成果奖,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98年10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万国宫委托德梅罗副秘书长向王昂生教授和多吉才让部长颁发了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表彰他为中国和世界减灾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王教授从“攀登顶峰的艰辛,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攀峰之路从成都开始,攀峰之路---大学、研究所、美国、欧洲,赢得‘防灾减灾诺贝尔奖’,任重道远”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新书《攀登科学顶峰的崎岖之路》将他攀登科学顶峰的崎岖之路上经历的许许多多小故事与大家分享,希望在今后几十年里有一些青年人能攀登顶峰,为祖国争光,为世界做贡献!他说:世界上很多人,在一生中都会在他的事业上努力奋斗。在硕大的地球空间和漫长的人类岁月里,许多人都在事业的山坡上努力向上攀登;也就是说,很多人的一生都在攀峰。多数人攀到了低峰、中峰,部分人到达高峰,极少数人攀到顶峰。希望科大有更多人能早日攀登上顶峰。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让全世界刮目相看,然而,中国至今没有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王教授希望20年内能有中国人摘得这一桂冠,对国内的青年才俊们寄予了极高的厚望。
王教授获得的“联合国灾害防御奖”素有防灾减灾届诺贝尔奖之称,是中国人的光荣,已经载入了中国现代近代史册。回忆这一路走来的艰辛,王教授谈起了他对母校的深切感情,祖国故乡母校给了他远大的人生目标、坚强的意志、优异的学业、健康的身体。在高中的时候,他代表成都市三好学生在成都市政协会上发言,他就许下了 “向科学进军”的誓言,这一庄严的誓言,的的确确把他引上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
就在高考填报志愿的前几天,传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的消息,王教授毫不犹豫地来到了科大,开始了聆听大师教诲的日子,他至今仍对华罗庚先生的教导念念不忘。也是在科大,他养成了讲座坐前排,积极提问的好习惯,这个习惯延续了他的一生。
浩瀚宇宙中65亿人口居住的地球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非和平及不安全的挑战。王教授希望能建起中国现代抗灾救灾新体系,建议建立大部制的“减灾应急部”,建议组成“中国减灾应急研究院”,建议组建“中国减灾应急大学”。
王教授一生,几十年来,为中国和世界减灾应急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中国的减灾应急事业贡献了三件大事,完成了两件,第三件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实现。1.率先提出“现代减灾”理念,完成“大气-水圈减灾科学实验系统”,促成国家减灾中心建成运行,促成环境减灾卫星发射和运行。从而荣获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2.建议促成国务院应急系统和体系的建立,加强了我国的减灾应急事业。3.建议并希望促成中国“减灾应急部”大部的建立,逐步形成中国现代减灾应急新体系,使之成为保护十三亿人民安危的保护神。
他为世界的减灾应急事业贡献了三件大事,完成了两件,第三件可能要很久才能实现。1. 荣获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的“现代减灾”理念、减灾科学系统、国家减灾中心和减灾卫星对全球减灾事业有重要影响。2.20世纪最后两年,代表中国、与一些国家一起促成联合国在“国际减灾十年”后,在21世纪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战略”行动,确保了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减灾委员会的保留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3.在2004年底印尼特大海啸造成30万人死亡后,建议联合国成立“世界减灾组织”(WDRO),统帅全球重大减灾应急事业。这可能要很久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实现。
报告会的最后,王教授指出:希望同学们“立大志、成大才”,祖国需要千千万万的优秀人才去建设她、发展她、保卫她。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年轻朋友们:中华民族的振兴大业任重而道远;为了祖国、为了人类,请站在我们的肩上,去攀登事业的顶峰吧!
在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诸如如何看待三峡工程,灾难预警与灾后救援究竟哪个更重要等问题后,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本学期“魅力人文-兴业讲坛”最后一讲圆满结束。
(人文学院、中国科大教育基金会、兴业全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