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档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之由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歌之由来

校歌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符号,其内容往往反映时代需求,体现时代特征,凝练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育人路径。通过不同形式传唱校歌对内可以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员工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对外则能够展示形象、唤起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注并获得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校歌《永恒的东风》由首任校长郭沫若亲自填词,中国音乐协会主席吕骥作曲,六十年传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科大人,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其全部歌词如下: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

高峰要高到无穷,

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

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

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先锋。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

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

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

此校歌歌词语言平实,没有引经据典,亦少华丽辞章,似乎没有充分表现出郭沫若的如椽大笔,但其主题鲜明,自有特色。歌词中以报国为底色、科学为目标、学习为路径的深刻内涵拉升了这首歌词的精神追求和视野,再辅以形象的比喻,给这一组极富时代特色的语言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平实的语言还有一大好处,即易学易唱,相应提高了中国科大校歌的传播频率和范围。

1958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科大,旨在为我国业已展开、以“两弹一星”工程为代表的尖端科技事业培养后备人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校长。从中国科大创办的历史背景和办学目标来看,《永恒的东风》歌词中彰显的“报国”、“科学”和“学习”概念正是中国科大的精神内核之所在。及至今日,中国科大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久负盛名,乃至在全球有重要影响,也是由于其在办学过程中始终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坚持弘扬“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的优良校风,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工作者,素有“千生一院士”之美誉,同时在量子通信、高温超导等科技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身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文化学者之一,郭沫若校长非常重视中国科大的校园文化建设,他在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的同学只要不荒废专业,尽可以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兴趣。我们的学校应该有适当的文娱活动和弦歌之声”。为了这弦歌之声,郭沫若校长小试牛刀,草拟了中国科大校歌歌词,经多方征求意见并修改,最后形成了前文所述的歌词文本。

915日,郭沫若校长致函中国科大党委书记郁文:“郁文同志:我为中大拟了一个校歌,请您审阅;并请印出,向院内校内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定稿后,即托人制谱。(由我找人也可以)如能赶上开学天,由同学们唱出,是值得争取的”。郭沫若随函附上了自己的初稿,全词如下: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

高峰要高到无穷,

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

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先锋。

又红又专,亦工亦农,

团结协作,活泼英勇,

争赴尖端,决不脱离群众!

学习啊,学习啊,努力学习啊,

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对比前后两份歌词,我们可以看到歌词中报效国家、勤奋学习,攀登科学高峰的主题没有变化,只是后半部分内容有较大出入。这两份歌词中间经过几次修改,于1959年由郭沫若校长定稿并沿用至今。

郁文接到郭沫若校长的来函,即吩咐学校相关部门印制多份校歌歌词,送校内部分同志征求意见,并要求“请您提出修改意见,于十六日前退还给我”。从现有记录来看,中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张新铭、自动化系党总支副书记刘宏、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助理林佑、地球化学系主任助理李潮等人都收到了校歌歌词草稿。

916日,党委副书记张新铭汇整校内人员的建议之后向郁文汇报:“综合了大家的修改意见,请您考虑选交修改的方案,再请示郭老”。对比修改前后的两份歌词,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科大校内人员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被郭沫若校长采纳,比如建议改“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改“团结协作”为“团结互助”等。经过这次大范围的修改,中国科大校歌歌词基本确定如下: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把红旗高举起来,

插上科学的高峰!

科学的高峰在不断创造,

高峰要高到无穷,

红旗要红过九重。

我们是中国的好儿女,

要刻苦锻炼、辛勤劳动,

在党的温暖抚育、坚强领导下,

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

又红又专,亦工亦农,

团结互助,活泼英勇,

永远向人民学习,

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917日,郭沫若校长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工作时,将自己920日就要在中国科大首届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内容向周恩来总理做了简要汇报,并将校歌歌词呈请总理审阅。周恩来总理阅后当场回应,将校歌歌词“为共产主义建设作先锋”中的“建设”两字改为“事业”,其余部分如前未动。

歌词甫一确定,郭沫若即邀请中国音协主席、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歌曲作者吕骥为中国科大校歌作曲。为什么请吕骥作曲?郭沫若校长有自己的考虑:“吕骥同志是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作曲者。我们的校歌得到他的作曲这就使得我们的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着抗大的传统。……我要请同学们坚决地把抗大精神继承起来,努力学习,刻苦锻炼,辛勤劳动,大胆创造,团结互助,英勇活泼,不在任何困难面前低头,迅速地把自己锻炼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吕骥接到邀请后,两天之内就为《永恒的东风》谱写好激越雄壮的旋律,并根据发音要求提出删除“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中之“的”字,得到了郭沫若校长的同意,这个旋律也一直传唱至今。

919日,郭沫若校长邀请吕骥专程赴中国科大,借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为1500多名学生教唱校歌,为次日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上全体人员合唱校歌做好准备。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议程第一项即全体与会人员合唱校歌,中国科大在穿透时空的校歌声中踏上了科教报国的宏远征程。

1959年,郭沫若校长感于学校理工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点,对校歌歌词进行微调,改“又红又专,亦工亦农”为“又红又专,理实交融”。至此,中国科大的校歌歌词最终定稿。

1977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科大与会代表提请郭沫若校长重新审定校歌歌词,希望恢复校园里的“弦歌之声”。郭沫若校长在重新审定之后,让他的办公室回函:“你们送来的郭老为你校写的校歌《永恒的东风》,已请郭老看过了。郭老没有提出修改意见。对于附来的两个稿子上,有一句不同的地方,郭老认为还是用五九年改过的‘理实交融’为好”。

2008年,中国科大建校50周年之际,有些社会人士提出修改校歌歌词,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语言环境。可是科大人很理智,一致认为《永恒的东风》歌词富有时代特色,承载了中国科大红专并进、科教报国的理想,也充分阐释了中国科大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国科大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决定不做修改的考虑。

六十余年来,校歌的旋律时常回荡在平日的中国科大校园,鼓舞着万千师生加快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脚步,其中更有一些特别的时光值得珍藏。20164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大,即将离开校园之际,夹道送别的师生不约而同、合声共唱《永恒的东风》,既流露出科大人不忘科教报国之初心,亦凝聚成校园内一份永恒之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