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多位中国科大人入选!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

2021年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公布增选结果。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选举产生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多位中国科大人入选,详细情况如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封东来(9004)、刘仓理(91硕)、史生才(博导)、万宝年(博导)、乔红(博导)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培东(8812)、凯瑟琳娜·科瑟-赫英赫斯(客座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8406)、张宝东(博后)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78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封东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研究中心、物理系教授、“严济慈”讲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化学物理、同步辐射、自由电子激光、高温超导材料、激光能谱和散射方法。

1994年和1996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2004年期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和天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2020年担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浩清”讲席教授,2010-2020年担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仓理,199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爆炸力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长期从事核武器、高新技术武器、先进常规武器研发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爆炸力学领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冲击波和爆轰物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 2部,获国家专利26项。曾获国家及军队科技奖 27项,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等,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史生才,现任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技术实验室首席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

史生才于1985年获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学士学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8年任日本国立天文台外籍/NRO/COE研究员,1998年任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史生才研究员在太赫兹天文探测技术领域做出了有显著国际影响的贡献,推动了我国太赫兹天文学的发展,其团队研制的太赫兹超导探测器被国际大科学装置ALMA和SMA采用,是我国在国际天文大科学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极少案例,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研制的太赫兹超导探测器应用于我国13.7米望远镜,使其成为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毫米波望远镜之一。

史生才是太赫兹超导探测器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太赫兹天文技术最有影响的 “国际空间太赫兹技术年会ISSTT”唯一来自中国的科学委员会委员,欧盟下一代远红外空间干涉阵计划关键评估项目FISICA的国际咨询专家。


万宝年,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磁约束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EAST超导托卡马克物理实验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毕业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曾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作博士后研究,日本文部省核融合科学研究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等做客座教授和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诊断和实验研究。

万宝年长期从事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主持国家大科学工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近年来,万宝年带领实验团队聚焦聚变堆稳态运行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长时间尺度、稳态聚变等离子体的物理和工程实验研究,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推动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走在国际前列。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科技界别到无党派人士界别,万宝年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作为科技领域的一员和驻皖全国政协委员,他始终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商建言,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乔红,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器人的“手-眼-脑”研究。1986 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7月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系机器人方向硕士学位;1992年7月获英国Strathclyde大学工业控制中心机器人控制方向硕士学位;1995年获英国De Montfort大学机电一体化中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方向的博士学位;1997年7月获英国De Montfort大学计算机系信息工程方向的硕士学位。

乔红研究员2004年通过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回国,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2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基础研究类,排名第一),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技术发明类,排名第一);2009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当选全球IEEE RAS(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为中国籍大陆学者首次当选,并于2016年成功获得连任。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杨培东,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K.和Angela Chan杰出能源教授和化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连续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斯隆奖;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大奖,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2007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沃特曼奖;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遴选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女,德国籍,燃烧学家。1951年12月生于德国哈根,1978年获得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博士学位。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高级教授,2012-2016年曾任国际燃烧学会主席。2008年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8年当选首届国际燃烧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主要从事燃烧诊断学和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先后在Science、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她是国际燃烧诊断领域的权威学者,系统开展了激光诱导荧光、光腔衰荡光谱、发射光谱等多种激光燃烧诊断方法研究。她将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光电子-光离子符合谱等诊断方法应用于燃烧研究,解决了其中的活泼中间产物诊断难题;她是国际生物燃料燃烧研究的领军人物,率先开展了多类生物燃料的燃烧化学结构测量,揭示了一系列醇类、醚类和呋喃类生物燃料的燃烧反应特性。探索了重点生物燃料的分解氧化机理,阐释了这些生物燃料燃烧中污染物的生成机制;她还是新型低温燃烧实验技术的开拓者,发明了阵列化微型扩散火焰炉,解决了一维均匀低温燃烧难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先进工业燃烧技术发展和动力装置设计、有效降低燃烧排放、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近20年的实质性合作,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并于2020年受聘中国科大入选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中的“国际杰出学者”。她先后开展了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德国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中心项目等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开展了基于同步辐射的燃烧诊断研究,提出了同步辐射生物质热解诊断新方法;系统探索了生物燃料和含氮燃料的燃烧反应动力学;开展了催化燃烧和低温燃烧等多种新型燃烧技术研究。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Combustion and Flame等权威期刊。在她的支持和推动下,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大尺度火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14年获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于2020年获科技部评为优秀国家级国合基地。

凯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教授积极推动与我国的学术交流,助力我国燃烧学科快速发展。她共同发起成立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并在清华大学倡导创办了国际燃烧学会暑期学校,已成功举办十届。推动中国科大加入欧洲三大科研合作组织——欧洲科技合作计划(COST)的清洁燃烧项目。她积极推动中德两国科学院高层次互访,并促成2019年两院联合发布《北京宣言》。在她亲自培养下,我国4位国际燃烧学会最高青年学者奖—Bernard Lewis奖得主;在她积极多渠道推荐下,我国多位学者在国际组织、会议、期刊担任重要学术职务,提升我国学者国际影响力;她积极为我国建言献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凯瑟琳娜教授于2015年获得中科院国际科技合作奖,于2016年以中国科大为主要国内合作单位并经中国科学院推荐,获得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腾,1968年1月出生,湖北黄冈人。工学博士,教授。

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8年12月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院长,2016年6月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2018年1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20年12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腾从事新体制雷达与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3本,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均排名第一)。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指挥控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


张宝东,1962年10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32057部队,主要从事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202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院士。

张宝东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亚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级少年班校友,美国文理学院院士,澳洲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IEEE Fellow。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现任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曾任百度公司总裁,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微软中国董事长、和移动和嵌入式部门副总裁。曾任五个国家的政府顾问和全球12所大学的校董或名誉教授,美国“百人会”会员,澳大利亚国家信息与通信中心顾问及悉尼大学名誉教授。现任联合国发展总署企业理事,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未来交通”指导委员会委员。拥有60多项美国专利,560多篇学术论文和11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