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会2024-2025年度奖项揭晓,三位科大人获奖

9月15日,中国物理学会发布2025年奖励名单。据校友总会初步统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卢建新(84硕)教授获2024-2025年度周培源物理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少杰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陈民(9800)教授获2024-2025年度中国物理学会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

卢建新(84硕),1987年在中国科大获硕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聘教授、博导。1992年毕业于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师从Michael J. Duff,后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2002年先后任职于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密歇根大学理论物理中心,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2004年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卢建新教授在非微扰弦孤子谱、对偶对称性及相关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原创成果。他与合作者发现了弦的各种高维孤子并给予了系统分类,从而揭示了弦与膜的内禀联系,突破了“弦与高维膜无关”的固有认知,奠定了后来弦对偶思想和M-理论存在性的物理基础。近期系统研究了黑膜相结构,D-膜系统开弦对的产生及增强效应,后者为研究真空极化,检测新物理如额外维、暗物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王少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磁约束聚变理论中心主任。1990年本科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王少杰教授主要从事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他与合作者提出了若干带状流相关的约束输运理论,提出了数值李-变换和临近平衡更新等数值模拟方法,发展了大规模非线性动理学模拟程序,首次成功给出了内部输运垒形成过程完整的物理图像;提出了若干高能量粒子激发不稳定性和高能量粒子与磁流体不稳定性相互作用的理论,解决了聚变燃烧等离子体的一些关键物理问题;提出了托卡马克电流反向平衡的理论,成功解释了多个相关实验。

陈民(9800),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于200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改试点班,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2007年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亨利希海涅杜塞尔多夫大学从事激光离子加速方面的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激光等离子体尾波加速方面的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团队。

陈民教授主要从事相对论激光等离子体物理与应用研究。他在发展激光尾场加速器和超快X射线辐射源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包括发现了光电离电子注入机制,以实现稳定可控的高品质电子束;面向高能对撞机应用需求,提出基于弯曲通道的级联加速方案;提出产生高亮度X和伽马射线的等离子体通道波荡器方案和双级尾场加速方案等。他还在固体靶高次谐波的调控、非线性汤姆逊散射计算、强激光驱动高品质离子加速等方面做出多项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