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友潘建伟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最近我校校友潘建伟(874校友)在量子纠缠态纯化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英国《自然》杂志22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题为《任意纠缠态纯化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潘建伟是第一作者。

量子信息是20世纪末期新生的交叉学科,它为信息科学和技术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原理和方法,将在新世纪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是中科院为推动量子信息在我国的发展而创建的。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量子信息的研究,并在量子编码、量子克隆、量子信息处理、量子密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的成果。其中,“量子避错编码原理”、“量子概率克隆原理”、“新型量子处理器”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2001年春,潘建伟教授发现了利用现有技术在实验上可行的量子纠缠态纯化的理论方案,并于当年4月28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潘建伟和同事们最近终于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在远距离量子通信中由退相干效应带来的困难,而且也将极大地推动可容错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

《自然》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潘建伟等人的论文“构成了量子信息实验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首次令人信服地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信息处理中任意未知的退相干效应是可以被克服的”。为体现对这项研究的重视,《自然》杂志同时以封面及新闻与评论的形式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而全世界每年只有大约3至4篇重要的物理学论文被《自然》杂志以封面形式发表。

潘建伟生于1969年3月,1987年从浙江省东阳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92年考取张永德教授的研究生,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的教授,并且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和中科院“人才计划”项目获得者。他在量子物理学及量子信息学实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1999年,他与荷兰博士波密斯特尔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输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他的论文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这一重要事件当年又被中国科技部评为“1999年度中国基础科学十大新闻”。

(http://www.nature.com/nature/links/030522/030522-1.html)

(理学院、校友总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