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蓬(学号:8705011)
在工作了三年后,我渐渐有些不满足于只做纯技术的工作。工程师的晋升机会有限,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直到退休。我不喜欢这种一眼就可以看到三十年以后的职业生涯,便萌生了学MBA的想法。今后如仍待在工程界,MBA可以增加晋升的机会;如不待在工程界,MBA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市场、金融、财会、通用管理,或是自己办企业,天高地广,并且充满挑战。
于是我申请了一所离公司不远的学校,这是一所拥有大约一千五百名学生的私立文科学校。它的商学院是美国教育部认证的,在权威的《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杂志上排名五十左右。
因为我没有工商管理方面的本科背景,所以必须修5门预备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和市场学,基本都是概论。之后要学习的五门必修课程是:
(1)Managerial Analysis——Analytical and Economic Concepts 管理分析和经济概念
(2)Issue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Leadership and Employment law 企业行为,领导才能和劳工法
(3)Strategic Marketing &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战略市场学和管理信息系统
(4)Accounting & financial Strategy for Managers 管理者的金融和财会战略
(5)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应用这几门课的授课方式都很接近。学校为了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东西,每门课都安排两个老师授课,侧重不同的方面。基本上两个老师每节课都到,课堂讨论的气氛很浓厚。为使课程评分更加公正,两个老师交替改作业,而且考试是两个老师各自打分,取平均值。
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这5门必修课中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内容。
管理分析和经济概念 主要是介绍一些统计方法,像正态分布、标准偏差和回归法等。然后再运用这些统计方法分析企业走势。对于这些统计方法在企业和经济学当中的应用,讲得比较多的是行业垄断。崇尚竞争的经济学家自然是对垄断持批评态度的。有的行业因为巨大的前期投资而自然形成垄断,像电力业,经济学家和政府就会想尽办法控制它们。美国政府只允许电力业收取费用的5%作为利润。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公司因此就根本不想办法去降低费用。美国的电信业以前是由AT&T一家垄断的。在1984年,政府首先拆散了AT&T的市话服务,几年后又允许MCI和Sprint参与长途电话竞争。美中之间的国际长途电话费从1993年的$2.20/min到2004年的$0.05/min,使我亲身体验到在竞争中受益最大的是消费者。
政府如何参与对经济系统的调控一直是经济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学家们反对一切政府行为,诸如政府规定的$5.25/h的最低工资。“看不见的手”应该是掌握自由竞争的唯一手段。但是,一旦垄断形成,经济学家们又会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美国劳工部有专门反垄断的机构,几年前他们就是微软制裁案的原告。这门课的一次作业是分析美国的民航业。从1938年到1977年,美国的民航业在90%的航线上都是垄断,因为政府禁止新的航空公司在这些航线上参与竞争。1977年国会通过了解除调控的法律,60多家新公司参与竞争。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企业合并重组后,行业垄断又开始重新浮现,几家大公司占有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1977年的水平,政府干预似乎又势在必行了。
企业行为、领导才能和劳工法 这门课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公司的管理层应该如何领导团队和激励员工,以及公司的社会和法律责任;另一部分是劳工法,介绍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关雇佣的法学案例,这一部分的老师是一个法学博士、执照律师。也许是因为近年来美国几家大公司的破产丑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是重点讨论的课题。大家的基本观点是公司除了为股票持有人创造财富外,履行其社会责任责无旁贷。美国很多大公司的社会形象并不好。世界最大公司wal-mart就以拼命压低雇员的工资和福利著称。微软最著名的不是它的技术创新,而是近乎于垄断的市场和销售手段。通用汽车有一型小货车在七十年代投入市场后发现油箱设计有问题,会引起火灾危及生命安全,并可能已有800人因此丧命。公司内部的分析报告却建议不要回收并修改这些车的设计,因为火灾引起的死亡赔偿是平均每辆车$2.40,而回收并修改这些车的油箱比这贵。这件事被揭露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90年代中期普洛普调查发现,政府是老百姓最不信任的机构,其次就是大公司了。当然,公司尽社会责任在很多时候意味着要花钱,会不会影响公司的财政收入呢?研究调查不能给出一致的结果。很多时候公司的慈善行为相当于一个广告,会提高公司的知名度。我知道麦当劳在救助儿童方面比较投入,选择快餐店的时候就多去麦当劳。对公司评价的多元化其实很像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分数不是唯一标准,素质教育也很重要。美国高中生升大学成绩固然重要,社会公益活动和领导才能也不可或缺。政府有时会将公司的这种社会责任上升到法律的高度。1993年政府通过法律规定,超过50名雇员的公司必须给怀孕的女工12个星期的不带薪产假。如果有公司违反这条法律,该女工就走运了,公司的赔偿金大概可以让她不用再工作了。
这门课的劳动法部分也非常有趣,从中可以看出美国劳动法的演化及其保证经济发展的功能。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雇主和雇员的关系(主从关系,双方自愿等),工伤以及合作伙伴的责任和义务等等。法律在很多时候既不神圣也不高尚,而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变通的办法。1964年亚特兰大的一个汽车旅馆的老板公开拒绝有色人种顾客,只为白人服务。他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他有权选择自已的顾客群。政府无法剥夺他的这个自由,只好想别的办法,他的汽车旅馆紧靠着好几条州内和州际高速公路,3/4的住客是从这些公路上下来投宿的,公路是国家和州政府财产,他利用了这个资源就必须遵守政府的民权法──各人种一视同仁。
经过弱势群体的不懈斗争,尤其是六十年代开始的民权运动,美国的劳动法已经相当完善。如果一个年龄超过四十岁的雇员被裁,他就可以去法庭告公司年龄歧视──除非公司拿出他近几年的工作业绩评估能证明他一贯表现不佳,裁掉他和他的年龄无关。稍微大一点的公司(上百人)一般都会有蓝领工人们的工会,和工会打交道是公司人事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每过几年工会就会要求和公司重新订立合同,诸如加班时间的上限,每年工资的涨幅等等,谈判不顺利就威胁罢工。我的经验是工会赢多输少,我原来工作的公司在当地的分部有400名蓝领工人,有一年因为往后三年的合同谈不拢罢工了两星期,最后公司里答应了他们的全部要求,理由很简单,客户本来就对我们的交货进度非常不满,再拖下去他们就要另找别的厂家了。弱势群体能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摇旗呐喊,这也许就是民主的真谛吧。
美国公司经常指责中国公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倾销,我想有这种说法主要是很多时候美国公司不能理解中国人力资源的丰富和劳动力的低廉。美国公司大部分的费用是用来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包括退休工人的退休金和医疗费。头脑比较灵活的美国公司和政客已经在鼓励中国政府和公司增加工人的福利和强制实行劳动法,也许这是一个双赢的办法吧。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应用 这是一门很特别的课,也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一个大的课业设计,4个人一小组,要给当地的一个慈善机构出谋划策,制定一个计量每年工作成绩的办法;第二部分是一个计算机模拟,仍是我们4个人一组,模拟的题目是假设有一家制造传感器的公司,我们4个人是公司的高层,做决策。全国有几百所MBA学校同时参加这个模拟,假定一个学校有5-6个队,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和几千家公司竞争。大家的初始条件是一样的,然后我们每个星期做一些决策,例如贷款,发行股票,增加研发费用,推出新产品,增加销售渠道或人员,和工人、工会制定新的条约等等。每个队在学期开始时制订出要达到的目标,例如最大化利润,最大化ROA,或最大化市场份额,并给定每个目标占总目标的比重。每个星期决策后,计算机给出各组所拥有的公司效益,然后我们在下一星期的决策中亡羊补牢。虽然是纸上谈兵,倒也颇为有趣。开发这个模拟系统的公司收取每个学生$39,因为授课老师要上网络管理自己学校的各队,想来这家公司收取每个学校的价格也不菲。
除了5门预修和5门必修课外,还必须修5门选修课和一些小课程。选修课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我已修完的4门课是MIS、Leadership、E-commerce和Managerial Accounting。其中leadership的授课方式比较特别,每堂课先花一个半小时看一部电影,然后进行一小时的自由讨论。一学期下来看了十二部美国历史上的名片,包括亨利.方达的《十二个愤怒的人》,讨论的内容主要是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几门市场方面的课,再加上MIS和e-commerce,最后都是一个商业模型,几个人一小组,想主意,查资料,做演示,写报告,想想还是学到不少东西。
15门主要的课都是3个学分,小课程是一些1个学分的课,包括泛读2门,谈判和演示技巧各1门。泛读的两门课都与反恐有关,通常是老师指定阅读材料,同学们上课讨论。大学是美国自由派的大本营,即使是号称保守派基地的美国南方也不例外,学生和老师一致痛批美国现阶段的一些政策,包括“先发制人”的反恐政策和单边的外交政策。
上谈判技巧课时,大部分时候是几个人一组和另外一组进行谈判。开始时双方都只知道自已这边的条件和底线,谈完后再看对方的牌,很多时候对方说的都是实话,我们都以为他们在虚言恫吓。创造性思维在谈判当中极为重要,尤其是在条件谈不拢的时候,需要跳出谈判的框框去发掘。我参与过公司市场部的一个大项目的谈判,对方是中国航空一集团的下属企业,正在研制中国新一代的支线客机。当在技术内容和价格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我们针对客户在管理和技术培训方面的需求提出愿为他们提供无偿帮助。这个提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想起来和上课的内容真是很接近。
演示技巧的最后一堂课是每人上台做十分钟演示,老师负责录相,然后大家针对演示内容、言谈举止提出批评意见。课后把自己的录相带回家琢磨。演示技巧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中至关重要,所以这方面的训练也很多。我在中国上过六年理工科大学,唯一的一次演示是大学的毕业论文答辩。在美国大学工程系的四年学习中,演示开始多起来。每年一次的系研究生大会、实验课后、博士毕业前后都有大量相关的演示机会。不过MBA又比这多多了。超过一半的MBA课程需要团队合作及演示,而且演示占的分数比例还很大。
美国大部分稍具规模的公司都为员工提供学习深造的资助。在我上的学校,每门3个学分的课学费是$1800,学校给我$1000的奖学金,主要是基于GMAT和本科成绩,剩下的公司里作为教育资助项目报销,但要自己付税和买书。当然,如果你的成绩低于一定的标准,公司就不负责了。
MBA在职的学生居多,所以课程一般安排在晚上。每门课每星期一次,5:30到8:00。既要全职工作又要兼顾家庭,通常一学期选两门课就有些吃力了,好在学校并不规定学习时限,只要修满学分就可获得学位。
以上是我在美国读MBA的一些经历,不了解别的学校的情况,难免挂一漏万。总的来说,MBA对思想的冲击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是知识面的拓展。现在我可以很轻松地阅读各个公司的收入报表,现金流和财产债务表,准确地知道其中每一项的意义和任何异常情况,由此带来的是探索商界的自信。写商业模型也体会到创业的艰难。七八门课的团队合作下来,觉得团队精神和领导素质也是在磕磕碰碰中慢慢学会的。MBA学习相当于给自己装备了基本的武器,剩下的就是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了。
●● 作者简介:李蓬:8705校友,1997年获美国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博士学位, 现就职于 Danaher Corporation.
[《MBA.MPA人》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