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科大人入选中国力学学会首届会士

2025年2月15日,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宁波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和第二届监事会,陆夕云(85硕)任副理事长,罗喜胜(8905)任秘书长。同时,在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力学学会首届会士名单公布。共61位学者入选,据校友总会不完全统计,王自强(5807)、杜善义(5907)、吴有生(5907)、陆夕云(85硕)、曲绍兴(9205)、伍小平(中国科大教授)、刘人怀(原中国科大教授)七位科大人入选。

undefined

王自强(5807),195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8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88年8月—1989年1月任美国布朗大学工学院访问教授;2000年3月—2000年9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研究所访问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自强院士长期从事固体力学和物理力学方面的研究。在弹性稳定理论、断裂力学、塑性应变梯度理论、细观力学等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研究,取得了有国际影响的突出成果。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获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

杜善义(5907),195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之后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作访问学者;1982年至1987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7年至1993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1990年至2001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1993年至1998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院长。

杜善义院士长期致力于断裂力学、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设计中的若干关键技术,发展了航天器典型复合材料与结构的性能表征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将细观力学理论推广到复合材料领域,发展了随机夹杂理论,并对复合材料及结构进行了多尺度力学分析;率先研制了基于智能材料与结构技术的结构健康监测、振动主动监控和主动变形控制系统以及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监控系统。

吴有生(5907),195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1967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硕士学位 ,之后留校担任固体力学教研室助教;1968年进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作, 先后担任结构室助理研究员、冲击与抗爆科副研究员、第九研究室副主任;1981年赴英国留学;1984年获得布鲁内尔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之后回国,继续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研究生部主任、总工程师、副所长;1993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担任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名誉所长。

吴有生院士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流固耦合动力学领域研究,建立三维线性与非线性船舶水弹性力学理论;从事船舶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研究,提出海洋环境中三维船舶声弹性理论。主持新型高性能船舶及深海装备研究与设计工作,研制成中国第一艘千吨级小水线面双体海洋试验船;提出、推动或主持载人深潜器、深海空间站与极大型浮动结构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开发 。

陆夕云(85硕),1992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受聘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 2004年入选国家七部委组织实施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6年成为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学术带头人,2017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常务理事,《力学学报》主编,曾任工程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09-2019)、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2010-2019)。

长期从事湍流大涡模拟和直接数值模拟、游动和飞行的生物运动力学、非定常旋涡分离流及涡控制、血流动力学和生物微循环、微尺度流动和传热、微重力流体力学等方面研究。一直从事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9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9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07年 宝钢“优秀教师奖”。

曲绍兴(9205),1992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7年获学士学位。1997-2000年在清华大学攻读固体力学硕士学位,2000-2004年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UIUC)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份回国到浙江大学工作。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现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Board Member of Socie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软物质力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浙江省软机器与柔性电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浙江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智能材料与柔性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曾任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浙江省软体机器人与智能器件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软材料与软机器、智能微型机器人、多尺度与微纳米力学、复合材料力学。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5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A、Research、《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力学进展》等期刊编委。曾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负责学会青年工作。

伍小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6年—196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0年起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任教授、应用力学所所长、工程科学学院院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主要从事实验力学领域的研究,着重全息、散斑、云纹等光电图象检测的理论、技术及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同步辐射等技术的细观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激光和部分相干光散斑运动规律,激光散斑做非接触式随机振动和冲击测量,新型电子散斑干涉仪研究,同步辐射光对材料内部损伤演化的研究等。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劳动模范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度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刘人怀(原中国科大教授),1963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8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飞行器结构力学教研室工作,先后担任室副主任、系副主任、校学报副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0年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至1983年作为首批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学者留学德国 ;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至1991年担任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教授;1986年担任上海工业大学副校长;1990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至1995年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1995年至2006年担任暨南大学校长;1996年至2000年兼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1996年至2006年担任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2015年全职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创建了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刘人怀与叶开源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系统创造性地研究波纹板壳、夹层板壳、复合材料板壳、网格扁壳、单层板壳、双金属扁壳六类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创造性提出精密仪器仪表心脏枣弹性元件(波纹膜片、跳跃膜片和波纹管)设计公式,被工程应用,改变了依赖经验和外国公式设计产品的历史;系统提出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提出厚板壳弯曲理论用于高压换热器、高压超高压容器试制节约费用数千万元。提出大型储油罐新型网格顶盖、大型减压塔、铁路高桥墩和新型钻头的设计依据,受到工程重要应用。此外,还在管理科学理论与应用方面开展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