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地球三极科考第一人--高登义(587)

高登义教授,男,汉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8级校友,现为中国科学院大气

物理所研究员,同时兼任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1963年从中国科大地球物理系毕

业,主要从事山地、海洋和极地地区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关系。

1966年、1968年、1975年三次参加了对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发现了一些珠峰

山地在大气和大气环流中的重要作用,写了数十万字的科学论文。1985年和1988

年两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1991年受挪威卑尔根大学叶新教授的邀请赴北极进行

科学考察,成为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科学考察的人。1998年以队长的身份带领

科学考察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高登义教授对母校极为关心。当初我校科考探险协会就是在他的大力

支持下成立起来的,在成立大会上,高教授还亲自出席发表了讲话。

附:高登义先生小传

高登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

席。他是我国知名的高山、极地、海洋气象科学考察专家,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指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

自1966年初以来,他一直从事高山、极地和海洋气象科学考察研究。曾14次组织

和参加青藏高原(其中6次在珠峰)考察,一次赴天山托木尔峰考察,两次赴南极考察,一次赴北极考察,并曾组织和参加四次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考察,足迹遍及我国天山南北、世界屋脊、南极、北极及西太平洋,在这些人迹罕至、环境极为艰苦、恶劣,科学资料极为贫乏,同时又是影响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策划并完成了多次科学考察,取得了大量可贵的第一手科学资料和样品,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科学专著、论文和考察报告,多次立功受奖。

他曾先后在《中国科学》,美国《天气月刊》等中外学报上发表论文30多篇,他

是珠峰考察报告《气象与太阳辐射》、《气象与环境》的主编和主要执笔者、《南迦巴

瓦峰考察论文集》的主编之一和主要执笔者,《青藏高原气象学》编委和主要执笔者,

《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观测研究论文集》的主编之一和主要执笔者。曾获1978年全

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79、1981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1986年度中科院自

然科学成果特等奖,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86

年获第二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个人奖,1989年荣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二等功,1995

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997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近30年的科学考察生涯中,他多次策划并组织了高山科学考察,创造性地、大

胆地设计考察计划,使用新的观测手段,取得了大批前人难以取得的资料,发现了不少

新的大气现象,为山地气象学的发展作出了可贵贡献。例如,他曾与登山队员合作,于

1975年3—6月,首次采集了从珠峰峰顶到海拔4000米之间各高度上的冰雪样、水样和

土样,为分析世界极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本底值提供了数以千计的样品;他曾于1980、

1992、1993和1994年,四度组织珠峰科学考察,监测珠峰环境变化,发现了1991年秋

至1992年夏珠峰环境突变与中东战争油田燃烧的关系;他曾组织队员与边防驻军合作,

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和横断山脉西侧设立六个地面气象站,连续五年观测,发现了青藏

高原东南部新的最大降水分布带,改写了我国西南降水分布图;他曾组队取得珠峰北坡

海拔4950米处每天8次,连续一个月的探空观测资料,天山托木尔峰东南侧每天6次,

连续40天的探空资料,发现和论证了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分别对于南支西风急流

和北支西风急流中心高度影响的事实和原因;于1983年7—8月,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中设立三站,施放探空气球和平飘气球,发现了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是青藏高原周边的

最大水汽通道,论证了水汽通道对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与地理学家合作,发现并

论证了我国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引起了世界地理学界的关注。等等。

在近30年的考察活动中,他曾历尽艰险,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但他挺过来了。1966

年,在珠峰北坡东绒布冰川考察中,他曾滑坠到几米深的冰裂缝中。1982年,在横断山

脉的考察中,当他乘车经过云南境内的虎跳峡时,由于路滑坡陡,吉普车翻了个底朝天,差一点翻进虎跳峡深渊。1989年建立南极中山站中,当冰崩威胁着极地号船的安全时,他和几位队友一直站在船头,观测着冰崩的变化。在1975年珠峰登山科学考察后,他患了严重肝炎,久治不愈,以致医生也束手无策时,他一方面夜以继日地总结分析考察资料,一方面自己选择药品,以五倍于常规的服用量服药,和疾病作斗争,一年后,完成了二十五万字的珠峰考察报告《气象与环境》,肝病也奇迹般地治好了。他也曾闹过一次误会。唐山地震后,他家住在化学所食堂门前的一棵大树下的地震棚里;那时,他正忙着用风向风速盘分析珠峰高空风资料;一天中午,他在树下埋头使用风向风速盘,几位来食堂吃饭的人把他围起来,仔细瞧着他,突然一位急切地问:"还有地震吗?",他愣了一会,突然明白过来,说:"我不是作地震预报的,是在计算珠峰的风资料。"原来围观者误会了;不过,谁会想到有人在地震棚前搞科研呢?据了解,珠峰北坡的涡旋气流就是他在地震棚工作的日子里发现的。

叶笃正、陶诗言、刘东生和孙鸿烈院士在评价高登义同志的工作时曾称他是"我国

大气科学野外考察的先行者","他敢于创新,不断开辟科学新领域","他所坚持的

这种注重实地调查和综合研究的方向,对于发展地球科学是重要的"。

高登义同志先后于1966、1975、1980和1984年为国家登山队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

峰主持天气预报工作。他运用在山地气象方面考察研究的成果,大胆地制作长(三个月)中(10天)短(一天)期和临近(三十分钟—二小时)天气预报,并发表了三篇关于攀登珠峰和南迦巴瓦峰的气象条件和预报的论文,受到登山界的好评。我国登山家王富洲等曾以登山队党委的名义致函大气所,称赞高登义同志是"登山天气预报的诸葛亮","西藏气象的眼睛"。

附:高登义先生获奖经历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1986年,中科院自然科学成果特等奖

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9年度陈嘉庚地球科学奖

1986年获第二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个人奖

1989年荣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二等功

199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7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