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叶茂----786同学在母校栽种纪念树
全球786同声高唱科大校歌
全球786网上大聚会现场直播
一、 缘起
还是在1998年秋天,大约有30名左右的786同学在阔别母校十多年之后返回合肥参加40周年校庆活动。大家尽享畅叙友情、故地重游带来的欢乐与喜悦,同时也都感到回来团聚的同学太少,留下了一丝遗憾。
4年一晃而过。
去年,在校工作的李彬、卫国等同学在一次偶然的见面中谈起了一个共同想法,2003年45周年校庆和786同学毕业20周年之际,在校同学发起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786同学聚会活动。所谓更大规模,也就是希望能争取七、八十位同学返校。很快,这一想法到了包括北京同学在内更广泛同学的支持与积极响应。每当大家有机会碰面时,都会关心和议论聚会活动的具体实现与操办。大家逐渐意识到,此次聚会活动,将是786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和东道主,在校同学深感责任重大。
二、 拉开序幕
今年初春,非典瘟疫在全国突然爆发。在当时的情况下无法对未来疫情的发展做出准确判断,聚会能否如期举行便是成为一个问号,具体计划更无从谈起。随着疫情的缓和,暑假也接踵而至,筹备工作久久未能正式展开。进入9月,学校开学,开始不断有校外同学打听聚会之事。校庆日将至,所剩时日已经不多。在校部分同学紧急磋商,决定成立筹备小组,立即启动聚会筹备事宜。
9月7日,受筹备小组委托,卫国同学起草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86同学毕业二十周年返校聚会活动提纲》,对活动宗旨、活动安排、住宿安排、经费来源和使用、筹备组工作分工以及筹备进程等事项进行了初步构思和设计。这一提纲成为后来活动的蓝本,但在内容上已被大大丰富和扩展,派生出若干细化的操作文本。
9月22日,王永同学怀揣《活动提纲》北上公干,在北京与郭元林、陈一滨等同学会晤,介绍了筹备组关于活动的设想。后又经过北京-合肥之间来来回回一番电话磋商,最终决定将聚会日期定在10月23日至26日。
9月25日晚,聚会筹备组在科大专家楼天柱厅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国栋、李彬、卫国、王永、周亚平、李蓓、洪佩琳、帅建梅、梁青、熊焰等同学。会议对活动提纲进行了讨论,李彬同学被一致推选为活动总指挥。但这一推举很快就被来自北京的任命所推翻,这是后话。
9月26日,郭元林、陈一滨等北京同学向合肥同学发出指示,筹备组升格为组委会,任命李国栋为主席,卫国为副主席,李彬为秘书长。此外,还包括各地区、各专业的召集人的任命以及分工,可谓细致详尽。比较可恶的是,任命文件还对每一岗位提出了空前苛刻的上岗条件。环顾四周,几乎无人能够胜任。比如,要求主席和副主席“敏锐,坚定,善于督导,长于分工”;秘书长“必须有热情,有时间,人头熟,做事执着,细致认真”。最为变态的是,居然要求秘书长每件事项必须有结果,谁做的到?!吓得李秘书长就差扔下乌纱、抱头鼠窜了。其实,合肥同学还真的被北京同学认真、执着的精神深深感动,受到极大的鞭策。尽管如履薄冰,但都以极大的热情、义无返顾地承担起各自地责任。在兼顾各自繁的工作的同时,非常投入地开始了筹备工作。
9月27日,王永同学代表组委会通过email向当时已知地址的二、三十同学发出了聚会活动的正式邀请。
王永同学在信中写道:“岁月如梭,二十年光阴转瞬即逝。二十年后的今天,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你的家人孩子如何,你是否容颜依旧,你是否事业有成,一切的一切,尽在786同学毕业20年母校聚会……”, 今天读来依然感人至深。尤其是那一声声深情呼唤,如果声情并茂地朗诵出来,定能催人泪下。在大富豪的宴会上,王永同学没有表演这一精彩段落,甚为可惜,也是后话。
三、 全体总动员
10月1日国庆之夜,夏传浩同学做东,在合肥明珠大酒店设宴欢迎姚新同学返校就任大师讲习教授。在肥的“十八棵青松”难得一聚,全体总动员,共商聚会活动大计。十二尺圆桌旁,大家一边交杯换盏,一边纷纷认领寻找下落不明的昔日学友。男生找女生,女生找男生,应答声此起伏彼,其场面之热烈踊跃,甚为感人。
此次786大聚会筹备最富挑战性的工作,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失散多年的同学一一找到并动员参加聚会。在国内工作和分布同学的精确数字是由陈一滨同学最先统计出来并告知合肥组委会的。特别是,北京同学坚定地提出“一个都不能少”的方针,执着顽强的精神使组委会全体成员深受感动,同时也感到巨大压力。“人盯人”战术,对动摇犹豫者"轮番骚扰",种种攻势,屡屡奏效。华晓钟为了找到陈继平,从一块已经夷为平地的房屋废墟寻访到当地派出所,再摸到居委会,直至找到他的电话;深挖飘落在云贵高原二十年不露声色的"法国叶"(叶国法是也,科大时代人称法国叶);从兰州到深圳追击付浩,……等等。诸如此类感人事迹数不胜数,一时间传为佳话、大家奔走相告,极大地鼓舞了参与拉网战役同学们的士气与斗志。国内的团聚最终超过100人,北京陈一滨、郭元林、华晓钟等同学的贡献是决定性的,功不可没。
寻人与动员工作在全球是同时展开的。黄河同学的战斗号召极富感染力与煽动性,诗一般的语言更一展他科大时代造就的豪迈与魅力:
Men, come on! Feel free to say something. Act more aggressively like the ladies are doing.
Everybody after you join the group, please send out something.
It is not in a whole company meeting where we always hear the American's voices.
To Fang Xiang Dong, are you going to say something? We all think you should stand in the front line and set the authority for our US-786. Most well-known man and the once 786 student chairman has no excuse only working behind.
Yang Yue Nian had one more good idea, besides of the profile issue, that we need some team leaders and volunteers.
For 7865, Zhang Pu Ping can you leads it and asks somebody's help to drive the guys of 7865?
For 7861, He Liang can you be the pusher of it?
For 7866, I think Yang Yue Nian, Wei Xiao Fan and I can do it together. Any other volunteers?
For 7862, who will stand out to be the volunteer(s)? Hurry up!
To Liu Jian Lan, how are you and Chen Ding doing? I missed
Chicago, the heavy snow, wild wind very much.
To Li Yin, is Gao Xiao Feng coming with you? I talked with Yang Yue Nian about him yesterday,he has to come.
To Zhao Li Ping, where will you come from? Hope to meet you then.
For more or less, we had some reunion parties these years,
but the coming one is special.
Let's together to make it big and good!
估计黄河用日文是写不出这样激越昂扬的文字。如果改用中文,那一定又会写得更好。总之,北美的方向东、黎昊、魏小凡、黄河、杨跃年、何良、张镨萍,等等,这一串名字编织成的组织动员工作令人刮目相看。
总动员的中枢,是位于母校科大的王永同学。少年班出身的王永一开始居然不知如何搞定他的mail系统,一次发信只能写上5个收件人。土得掉渣,他倒也孜孜不倦、埋头苦干,同一封信要发个10遍8遍是常事。不像帅建梅大姐,用一个“786”代表所有人,收到后想回信都回不了,那叫先进! 后来在学生的帮助下,王永好歹搞明白还有群发这一概念,便一发而不可收。随着名单的增长,一键回车,万信齐发,好不威风。只不过由于信息不准,因fatal error或user unknown而被弹回的信件也接踵而至,删起信来难免手忙脚乱,就不那么潇洒了。为此,不知他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无暇照看他种在电二楼顶上那两千多颗心爱的西红柿。估计都给他的学生摘光了。不管怎样,各种真的假的、对的错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汇集到王永处,王永又不假思索地把这些信息转发给他亲爱的同学,继续他的错上加错。他也因此而成为组委会里最为忙碌的人。
四、 全球大聚会
大聚会的高潮当属北京时间10月25日下午的全球786同学的网上相聚。这一梦幻般的创意最初来自北美。10月8日晨,黎昊给卫国打来电话,谈到在北美设立分会场,与主会场通过Internet进行视频连接。组委会对这一创意给予高度评价并立即响应。在李蓓同学的通力协调下,这一设想取得了学校现代教学中心和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卫国和洪佩琳负责技术实施,在与北美调试的过程中,有幸先睹为快地瞻仰了方向东同学既熟悉又陌生的“电灯泡”。严格地讲虽然是反光,当时感觉其亮度足以和夜空中划过的流星媲美,尽管没有那么轻盈飘逸。澳洲的王智同学后来也加入到视频会议的调试行列中,并且使澳洲成为另外一个分会场。后来开会时发现该会场只有三个人,其中一个还是抱在朱效燕怀中的婴儿。
由于北美分会场技术手段落后,调试中经常只是见到黎昊蠕动的嘴唇却听不见他略带口吃的话音;或是看他刚开口说话,画面就凝固了,屏幕上粘着一个张成椭圆的嘴巴,再隔上几秒钟又会出其不意地切换成冲着摄像头的“几根发”脑袋。此种蒙太奇的折磨令人痛苦不堪,卫国不得不去孜孜探求新的技术手段。最终把P2P视频会议的概念拓展为全球广播+交互式电话会议模式的全球786大聚会。这样,即使没有亲临现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同学都可通过Internet感受相聚的欢乐,感受二十年同窗的音容笑貌,通过电话会议系统进行问候与沟通。谢天谢地,没有演砸。
在母校植树留念,是来自陈一滨同学的绝妙创意。稍逊风骚的是,在植树仪式进行的当中,卫国介绍植树创意的来历,话刚到嘴边正待出口,一滨同学便迫不及待地跳将出来自我夸奖。成为严肃仪式进程中插入的一个小乐子,被永远地记录下来,略失他依然是少年身材上表现出的大将风度。植树创意的实现,李主席国栋同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选树种,选石料,选地皮,东西校园,颇有指点江山的大将风度。在众人皆醉独我醒的无奈下,卫国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从肚里有限的字汇中挑出了“根深叶茂”四个字,然后附会上学校与同学的两层寓意。在网上广播之后竟然无人批驳,也就大言不惭地成了最终的铭文。事后元林同学称赞高度智慧,也不知是从何谈起。夏传浩同学眼光独到,请来的书法家水平一流,写出的字墨饱酣畅,遒劲有力,确实人见人赞。
聚会中安排学术报告,也是来自北京的好主意。汪卫国同学白净斯文的面孔,配以金丝边眼镜,微微发福的体态,加上不时喷薄而出的英文专业词汇(海龟们总是说:“不知道如何用中文讲”),最对学校里现在这些孩子们的胃口。当然,受到学生欢迎的关键,还是NGN 这样一个新鲜而重要的话题。 实在没有想到,梅昕的ERP居然吸引了满教室的听众,还有人找不到座位从头到尾站着听,至于嘛,太夸张了! 梅昕倒是一个沉得住气的主,其实他哪里见过这阵势,满心的受宠若惊,脸上却丝毫不见痕迹。只不过,演讲毕,有追星族(可惜都是男生)簇拥签名,梅昕脸上最终还是没绷住,绽开了花。
五、 永远的里程碑
毛主席对我们说:“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我们对下一代说:“这是一次空前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
在与校领导的座谈会上,郭传杰书记对这次聚会作出了精辟概况:凝聚力强,组织创新,内容丰富多彩而有深刻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聚会在科大、乃至全国都是空前的,充分展现了786同学团结爱校、富于创新的品格精神和独特个性。全球786大聚会,必将载入科大史册,成为786历史上一座永远的里程碑。回首二十五年前,当我们走出7月里天昏地暗的三天,我们成为时代的佼佼者。我们优秀,可以进入当时全国的任何一所大学,只要愿意。我们选择了科大,不约而同。蒋月芳同学说得好:
科大的校园是我们心中的圣地,
科大的经历是我们人生的亮点,
科大的同学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科大的786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毕业了,二十的光阴弹指一挥间。正如汪卫国同学所说:“The most striking thought that came out of this reunion for me was that 20 years can past so easily! There aren't so many 20yrs in ones life. 20yrs is half of our life for many of us. And it is exactly half way in our career life - with roughly another 20 years to go.It's a good trigger to think what to do/how to do better in the next 20 years. We certainly all got smarter than 20 yrs ago.”
这次大聚会的成功,不仅在于精彩的创意和严密的组织,更在于786这个大家庭对于全体同学凝聚力,以及大家对于科大、对于自己在科大付出的这段美好时光的认同。
在大聚会成功的背后,是一支以李彬同学为首的后勤保障队伍。他们不知疲倦地迎来送往,安排住宿餐饮,订购车票,管理帐务,准备资料,等等。里程碑上也永远刻录着他们的名字: 傅忠谦、黄曙光、李蓓、梁青、周亚平、帅建梅、熊焰、黄鲁、祝利、章元德、邓林、邢新彪。当然,李彬更以他温和敦厚的性情和扎实细致的工作赢得了所有同学的尊敬,786永远的老大,当之无愧。
786同学入学时共有269人,在毕业二十年后重又相聚的今天,我们深深地怀念先我们而去的朱文涛同学、李辉同学和韩建华同学,愿他们的在天之灵此时能与我们一同分享相聚的喜悦。
最后,用毛主席的一首词来结束本文: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献给为大聚会付出辛勤劳动、献计献策、顷力支持的每一位同学;
献给克服重重困难参与聚会、关注大聚会的所有同学;
献给786的全体同学。
卫国
2003年10月31日凌晨
于科大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