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爱好时尚的年轻人眼中,三星手机引领了消费科技的世界潮流。但也许他们不知道,该手机的芯片是由中国的一家公司制造的,而且这家专门致力于数字多媒体产品芯片研发的中国公司才刚刚成立5年,就已经占据了全球PC图像输入领域60%以上的份额。目前又在移动多媒体数字芯片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家公司就是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芯片被人们誉为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心脏”,正是中星微公司,制造了第一颗“中国芯”,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2003年底中星微销往世界各地的芯片就达1000多万枚,被三星、飞利浦、惠普、富士通、联想等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
中星微公司是由海归留学人员邓中翰博士(8707校友)在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创立的,成立于1999年10月14日。为回国创业,邓中翰放弃了在美国硅谷创立的市值达1.5亿美元的集成电路公司PIXIM。
回忆起5年前的创业情景,36岁的邓中翰说:“那时我们的办公地点在北三环旁边的一个仓库里,办公面积和我现在的办公室那么大。”由于暖气不好,他们为了尽快推出芯片,经常熬夜,手都被冻肿了。从美国的硅谷到北京的仓库,生活一下子变化了,邓中翰内心很有感触。
“在美国可以做同样的工作,但在中国感觉意义不一样。”邓中翰说,正是打造中国第一颗芯片的信念,给了他和创业团队克服困难和创新的勇气。
从芯片定义到设计、流片、量产,一般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但邓中翰和他的团队仅用了7个月。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推出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5月就实现了产业化并打入国际市场。
5年来该公司先后突破了芯片制造的7大核心技术,申请了200多项专利,公司规模也从创业时期的10余人发展至200多人,从在一间仓库的小公司发展成在香港、深圳、美国硅谷等地设有5家分支的大公司,去年公司的销售额达1.6亿元。
有着多年外企工作经验的赵冰,去年才加入到中星微。一年多来,她认为,中星微带给她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全球化的视野”和“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经营战略”。
“经过市场调查,我们看准数字多媒体芯片这一与Wintel(微软、英特尔英文缩写)倡导的多媒体应用方向一致的市场作为突破口,以此来打入全球市场。”曾在IBM和SUN等知名公司工作过的邓中翰说,“我们熟悉芯片产业的全球环境,也了解中国市场的产业链、市场资源,我们从创业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全球化公司。”
要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基业长青,必须保持技术创新的活力。邓中翰至今难忘在他21岁时候的一次经历,他那时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大三学生,学的是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但他却尝试用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解释地质问题。
让邓中翰感到兴奋的是,他的研究论文在学术权威杂志《科学通报》上发表了,并且获得了共青团中央及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他说:“这次经历对我来说很重要。这种奖励像一盏指路灯,说明你所走的方向、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大学毕业后,邓中翰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读书,他先后拿到了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和经济学硕士,是该所大学130多年历史上第一位拿到横跨理工商学位的人。“这种跨学科知识使他具有了一个战略家的宏观视野。”一家知名杂志这么评价邓中翰。
2004年,以对中国信息产业的突出贡献和自强不惜的创业精神,邓中翰成为第六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在他看来,青年创业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团队。“要组织能够解决问题的核心团队,一是要有合适的人选,二是要把他们很好地凝聚在一起。”
目前,中星微公司业务在不停地扩大,让邓中翰高兴的是,公司的团队凝聚力非常高,“没有走掉一个人”。整个团队都有一种理念,有一种信仰,就是把中国“芯”做强做大。
(中国青年报 20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