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友 论 坛》(4)——也 谈“海 归”

李 东(805)

年初,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从上海探亲回到美国,在底特律一下飞机,顿时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落差感。他说,他感到似乎是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了北大荒!他又说,国内经济建设和发展现在是热火朝天,日新月异。这里是清风雅静,一切照旧。至今,我还记得十几年前,当我从上海飞到旧金山时,心里所产生的那种巨大的落差感:美国真是太先进了,中国真是太落后了。如今,我们海外留学生的普遍感觉是:美国已发展到头了,未来在中国。

当美国发展缓慢的时候,中国却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平均7%~9%。私有企业总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中国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而经济体制转型的落差使得财富开始从新分配,由此产生的商机彼彼皆是。从而,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如果中国经济能按过去十年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那么在未来二十年,中国就可能成为亚洲最富强的国家。有几个事实可以让世人大开眼界:十年前,中国基本上没有手机,也没有高速公路。而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而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居世界第二。高速发展的经济,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低廉的劳动成本,以及中国的“入世”,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这一切,已经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生成为“海归”浪潮的弄潮儿,他们毅然抛弃在海外的舒适生活环境,踏上回中国创业的拼搏之路。我认识的一位同事,也是位中科大校友,在年初放弃了美国公司的高薪主管职位,回北京去开了一家他自己的信息管理咨询公司。

那么,是不是回中国创业的高潮已到?如果我们研究一下有关数据,不难得到答案。中国改革开放后,有几十万留学生离开中国远赴世界各地。其中,自费留学生占大多数,仅有约5%学成后回国;而公派留学生中,只有约30%~40%学成后回国。至今,尚有几十万中国留学生滞留海外,绝大多数是侨居在美国。

绝大多数侨居海外留学生都拥有令人羡慕的洋硕士或洋博士学位,他们也拥有稳定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么,他们在想什么呢?他们是否满足已有的一切呢?就拿留美学生来说,他们常常回忆当年历尽艰辛磨难而踏上北美大地的瞬间,他们环视星条旗下美国的恢宏,眺望激动人心的自由女神像,珍惜这如茵的绿草、森森的大树、辽阔的生存空间和自由……美国仍然是片令人心弛神往的乐土。他们舍不得已有的一切,因为那来之不易。但他们又不满足已有的一切。他们似乎什么都有,但却没有了自己从前珍视的中国文化环境;他们似乎什么都不缺,但却又缺很多:他们缺的是在中国的那份激情和自如,他们缺的是故乡泥土的芳香,他们缺的是长江、黄河的奔放。那故乡的山和水,那故乡的雨和云,那松花江的涛声,那峨嵋山的云海,那乐山大佛的雄姿,那黄山迎客松的苍劲,那巫山神女,那秦淮的风月,那扬州的烟花,还有黄埔江畔的喧嚣,都是他们梦中的常客和割不断的情结。在那太阳升起的东方,是一片无垠的蔚蓝,是养育过他们的祖国--她似乎正不断地向他们发出呼唤“归来吧!”。

大部份海外留学生无疑是中国未来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栋梁。他们有跨文化的经历、高级学历和在国外公司工作、管理的阅历。然而,他们在异国他乡所面临的无法逾越的文化障碍,限制了他们的事业发展空间。绝大多数人只是在公司里做技术活或从事低层管理,那种“爬格子”的日子不光是枯燥无味,也是白白浪费了他们自身的潜力。在美国这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没有中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中的那种商机。每位留学生就仅仅象是资本主义这个高效机器上的一颗螺钉而已。但如果留学生们回到中国,凭自己的学识、才能、阅历、处世和关系,他们的潜力会得到释放,他们中许多人将拥有自己的事业,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不再仅仅是颗“螺钉”而已。

当然,如果这批海外留学生都回去,并非人人都能成功。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他们回国后,有一个重新认识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结构和商业市场的过程。那将是他们的第二次“文化冲击”,他们当中有部份人会受不了那种冲击,而再度离开中国去海外谋生。再者,并非所有留学生都想回到中国,或是所有留学生都具备回中国创业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美国毕竟是个过日子的好地方,如果只会或只想干技术活,不想“瞎折腾”,那呆在美国更好。然而,有不少海外留学生既懂技术,又有意识地潜心学习资本的运作机制以及商业管理的那一套。这种留学生要是回到中国,对中国和自己的发展,都是增加了机遇和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弄潮儿们投身到“海归”的浪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