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友 论 坛(25)—— 排 行 的 意 兴 阑 珊

为“2006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发布辞取这个矫情的标题,是想如实地向读者诉说网大公司7年以来、第8次发布大学排行榜之际,感到了一丝疲劳;是一厢情愿地揣度:大学工作者、政府管理者、学生和家长,对排行榜年复一年逐渐失去新意,可能已经产生了一点腻味。

1999年的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只有6个指标,如同表情青涩的超女,内心涌动着野心和梦想,楞生生地走上了舞台;2000年和此后的排行榜,20来个指标,模样较起初齐整了许多,状似舞台经验丰富的歌手,粉墨登场。中途聘请专家组调整指标和优化算法,都是为了从网大所设置的评估体系的角度,尽量清晰地勾画一幅大学位次序列图。

但我以为,评价标准逐步完善,数据离谬误越来越远,这些自身发育层面的表象,不能代表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全部价值。回顾网大这7年的工作,证明了两点似乎更有意义的社会价值:公开性和独立性。

首先,将大学评估公开化,直接向大众宣示大学评估的结果。其实政府教育部门对大学的督导和评估历来就有,大学内部的自我检查和相互之间的比较也司空见惯。比起网大这样的民间公司勉为其难地去做这件事,政府部门因为掌握资源配置的权力,评估过程会执行起来更有威权。但是,给大学排座次,并直接称为排行榜,网大却是始作俑者。名称的通俗化和在大众传媒公开发布的方式,带来两个超出威权之上的好处,一是排行结果不会因长官意志轻易改变;二是内部评估一旦变成信息产品,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公开化带来的竞争压力,远在内部评估之上,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大学向公众负责的意识,而不是仅仅向政府负责,从而为大学发展注入更多的推动因素。

其次,作为一家独立的民间机构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公众对网大所作所为的公信力和客观性心存怀疑,我们本身就面临来自市场的巨大压力。除了不断自我完善以外,网大一直坚持从消费者出发的角度,坚持注重大学人均效益和质量、兼顾总量的评估原则,尤其在过去几年的大学合并浪潮中,为政府、学生、家长和高校自身提供一个审视大学的始终一贯的立场和视角。能够坚持7年之久,首先不是网大公司有多么高尚的品格和道义精神,而是网大主体的独立性,使我们有条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行其事,不受干扰,由此可见独立性的可贵。

但公正和客观并不总是伴随着独立性的,任何人或机构做一件事,自觉不自觉地,都必然有一种利益驱动。坦白一点,网大做排行榜的动力,一定也是看中了什么。直接的利益,是给公司带来的品牌效益,通俗地说,就是没有用排行榜得到金钱,但是收获了名声。另外,要是自我标榜和拔高的话,网大做排行榜,隐隐地有一种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感;2002年,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公司苦苦挣扎,寻求出路, 光花钱不挣钱的项目都是压缩成本的调整对象,排行榜也在其中,当时能够力排众议,将排行榜坚持下来,这点责任感确实是理由之一。

回到标题,既然有所得,那么为何现在又意兴阑珊呢?

反躬自省,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做了这些年,离反映大学客观位置的目标,依然路途遥远,近来排行工作往前改进的脚步似乎又有所停滞,不免产生惶惑之心。这些年,我们应邀参加了教育部评估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分会和其他机构组织的高等教育评估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会上基本都是各陈其词,莫衷一是,但听得多了,认识增加后,最初做排行榜的无知无畏的气概,慢慢少了许多,甚至觉得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排行榜,象是夸父逐日。《美国新闻和新闻报道》做了20多年美国大学排行榜,每年仍然争议不断。一个排行榜,终究是一家之言,只能从一己的角度去窥视大学的面貌。

所以我们一直希望有不同的“榜”,给读者不同角度的参考。网大打开了大学排行榜走向公众的一扇窗口,几年来陆续出现了其他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从整体上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欢迎的现象。但事情的发展,却未如希望的那么美好。有的排行榜,以某某研究院的面目出现,实质是个人操作;有的排行榜,打着中国某某中心的旗号,其实是某所大学所为。凡此种种,利益驱动下的排行榜的研发者,面目发生了扭曲。

大学是社会公器,大学排行榜非一般商品,本来就易惹争议,因此更需要研发人员或机构自律。各式各样的排行榜,在兜售给公众的时候,是否有必要移开遮面琵琶,坦荡地亮明原产地和“厂商”的真实身份,以便读者在解读的时候,对研发人身份可能的影响,有一个提前的过滤?

网大此刻的意兴阑珊,是因为排行工作的力所弗逮,还是排行榜这个舞台的闹剧化令人索然无趣?如今,网大在1999年收到第一封声誉调查信回复时的激动,已褪色成发黄老旧的定格;1999年引发的争议和此后差点走上法庭的官司,已经化成相关者的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网大的排行榜还有必要继续存在吗?

或者其他排行榜的存在,是网大继续下去的理由之一?

2006年的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暂且发布两个单项排名:大学声誉排行榜,这是请大学校长、院士、著名学者和中学校长打分得到的,发出了1000多份问卷,收回有效回函358份,其中本科院校校长104份,科学院院士39份,工程院院士52份,社会科学研究员58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份,高等教育评估专家40份,重点中学校长19份;另一个是新生质量排行榜,这是通过计算2005年各个大学在各省市录取新生的高考分得到的,20多万条数据处理,凝聚了排行榜工作组同事几个月的心血。计算方法请见“计算方法和原则”。

2006年,网大只发布这两个单项排行榜,也许是一个简单和笨拙的办法:一是好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研究综合排名,同时也搞点新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