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工作 崇高的理想——记653校友高为民老师

在中国科大这个英才辈出的地方,“高为民”这三个字可以说没有什么知名度,这位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上默默奉献20年的普通工作人员,或许有不少人熟悉她忙碌的身影,却恐怕连她的名字都叫不出来。不过,真正熟悉她的人,一提起她无不饱含着深深的敬意。研究生院副院长张淑林说:“高老师做任何工作都非常认真,特别投入,她从来没有职位高低之分,脚踏实地,无怨无悔。”

人生必须有所舍弃

作为科大化学系的老五届毕业生,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里做些事情,原本是高为民最朴素的要求,可最终她却走上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岗位上,而且一干就是20年。

1985年,科大的研究生教育开始快速发展,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已成当务之急。出于工作需要,学校希望她全身心地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高为民面临着新的抉择。在实现自我价值与对学校的责任两者之间,她选择了责任。

“既然组织上信任我,要我来做这项工作,那我就要一心一意地把它做好。”她淡淡地说。

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所有工作都是手工操作,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讯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要来回跑很多趟路。有的时候忙起来,根本顾不上节假日,连照顾小孩的时间都没有。她笑着说:“好在那时候幼儿园很好,星期天也可以托送。”

把最平凡的事做好

科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界开展得最早,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工作的变动对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因此要不断学习新东西,适应新岗位的要求。”高老师说:“干一样就要干好,不要有任何疏漏。”

和她一起工作多年的研究生院培养办林红说:“我非常敬佩高老师!她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她特别严谨,哪怕是工作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考虑得很细致,每一个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她都亲自审核。”

她经常深入基层,与研究生和教学秘书进行座谈,及时征集大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方法和内容。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

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本来就很繁杂,培养方案变更、课程安排、成绩统计和查询等等,原来是每一份材料和表格都手工填写,单独核算,工作量很大。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凸现出来,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数据庞大统计审查时容易出错,学生选修课程和查询成绩很不方便等。

为了进一步规范研究生的教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师生,2000年,高老师牵头与学校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刘子刚老师合作开发“研究生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这套系统尽快投入使用,她经常加班加点,与开发人员保持密切的沟通,经过一年的努力,系统初步建成。一开始,系统试用很不稳定,她心里很着急。于是,她经常利用休息日到办公室反复试用,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有一次,为了修改好一个程序,她反复试用了200次,连稿纸都打印了上百张。

2002年,高老师不慎跌倒导致腿骨骨折,在家休养期间,她仍然关心工作中的问题,经常与同事保持联系,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生怕出现任何疏漏,身体还没有康复就回到办公室投入紧张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研究生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她不断征求使用者的意见,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功能。现在,这套系统涵盖了开课计划申报、课程管理、成绩登录和查询、培养计划的执行等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它。

“我不懂计算机,我只是从教学管理的需要提出设计框架和具体要求。” 高老师谦逊地说:“我不要求做得很美观,但是一定要好用,功能齐全,运行稳定。”

爱是和煦的春风

“她的爱就像和煦的春风,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人的心田。”林红深情地回忆道:“98年底,我刚到培养办工作,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感到无从下手,高老师给予我热情的帮助,手把手地交给我,让我慢慢地熟悉了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相关的制度条文。”

这个时候,她已担任了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职务,但她没有一点架子,总是和大家一起商量,亲切温和,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和理解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她关心员工的成长,要求大家工作要严谨求实,要有责任心,鼓励大家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供与其他高校同行交流的机会,动员大家参与研究生教学研究项目中去,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2004年,学校机构改革,高老师从副处长岗位上退了下来,对此,她看得很平淡。“既然年龄到了,就应该退下来嘛,这很正常,让年轻人上来有利于工作的创新。”。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对接任的年轻干部非常关心,没有任何保留地给予支持,一如既往地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就是现在,一遇到工作中不清楚的问题,我们还经常向高老师咨询。”林红说:“她就是这样,一丝不苟,为科大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无私地奉献。”

最美还是夕阳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要在岗一天,高老师就想着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今年十月份就要退休的她,还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不停地奔波。

我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包括MBA、MPA和工程硕士,点多面广,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柳州、南昌、成都等地均设有教学点,教学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如何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对于专业研究生教育来说是至关重要的。2004年,高老师开始负责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公共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学位授予工作。

“老骥方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根据多年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经验,她不辞辛劳,多次组织召开合肥及外地教学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座谈会,并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学问卷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员的要求和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及时地反馈沟通,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

她参与制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成绩管理办法”,编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手册》,规范和完善专业学位的学位申请管理程序,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及各类表格等,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进一步规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管理,对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 后记:采访中,高老师谈自己时很平淡,话说得很简单,可一旦说到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充满着激情。在笔者的眼中,她宁静的外表下深藏着对事业的浓浓情愫,悠远的背面跳动着一颗朴素而高尚的灵魂。

我忽然想,科大短短48年能够取得如此辉煌业绩,不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高老师一样的人,默默地奉献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吗? (记者 洪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