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8校友嵇晓华:科学松鼠会,让科学流行起来

★ 科学松鼠会

“我们每个人都曾梦想过成为万事通,就像机器猫的口袋,能应付朋友提出的所有问题;我们也曾时不时冒出古怪问题,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未获解答,随着少年的梦想一起慢慢湮灭掉了。事实上,由于个体知识的局限,谁都不可能真正‘包治所有疑难杂症’。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汇聚在一起的时候,真有可能无所不能。”

这段话挂在一个多人写作的科普博客的首页上。这是一群专门喜欢解答各种各样刁钻古怪问题的人。他们自称松鼠,因为“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他们希望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滋味”。

这个叫“科学松鼠会”的科普博客,是今年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教育应用类”的夺奖大热门,“它的写作内容从玫瑰花到太空船,几乎涉及所有的科学主题,而且作者们有办法将科学写得活泼好看又不失专业。”大奖赛的网页上写道。

★ 科学“超男”姬十三

姬十三只是一个江湖化名,他的本名叫嵇晓华,“70后”,2001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

“我其实对科研并不感兴趣。”在学校时,姬十三暗地里写了很多诗歌,但只限于自己欣赏,从未发表。但在2004年的秋天,这个“文艺”的理工男突然再度拿起了笔———这次写的不再是诗歌。

他以“姬十三”为名写的第一篇东西,与他的专业神经生物学有关,算是科普一类的,但文字风格俏皮幽默,迥异于一般的科普文章。

《牛顿科学世界》的主编唐云江看上了这个毛头小子的文笔,觉得他很有写科普文章的潜力。初出江湖就旗开得胜,姬十三兴奋不已。于是在科普写作的道路上一路狂奔,10多家科学类杂志成为姬十三激扬文字、挥洒性情的新战场。

但数月之后,他开始不满足。“杂志的受众面太窄了。”他想玩点新花样。

姬十三开始在博客上自由写作。

“科学是应当而且可以写得很好看的。”姬十三秉承着严肃问题娱乐化、娱乐问题严肃化的写作态度,在网上贡献出了一系列类似“刺猬与精液”这样看似娱乐、实则严肃的科普文章。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博客喜欢上了他的科普文字。

“贴近生活的,给人挠痒痒并且挠得很舒服的文字……”

“文字清新,讲解明了,角度有趣……”

追看他博客的粉丝们长吁短叹,在博客留下一篇篇仰慕不已的留言。

★ 汶川地震一战成名

真正体现科学松鼠会的存在价值是从汶川大地震开始。汶川地震发生后3个小时,科学松鼠会就赶写出一篇高水准的科学原创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并就此课题做了深入独到的见解。随后松鼠会策划了“地震专辑”,20天之内发稿量达到30余篇,内容从地震能不能预报、心理救助、自救方法,到救援技术、预警系统、防疫等涵盖地震知识的各个方面,此专辑使他们的日IP点击量达到了16000人次,这些客观、严谨、科学的文章纠正了许多我们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常识性错误,并让科学会的松鼠们深刻认识到,科学可以这么有力有用。

奥运期间,松鼠会又推出奥运专辑,从奥运科技装备、天气控制、奥运村科技等角度多方面、全方位地解析与奥运相关的种种科学知识。随后的奶粉事件,松鼠们全民出动,解答分析关于食品安全、三聚氰胺技术的所有问题。

随后,松鼠会开始了线下的频繁互动,比如推荐书活动,每个松鼠或准松鼠推荐一本他所在专业领域的入门级书籍,供入门参阅。“松鼠会本着积极的目的,去做好玩的事。”姬十三说。

★ 让科学流行起来

刚刚成立1年多的科学松鼠会,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今天100多人,队伍迅速壮大。会员涉及国内外高校科研专家、科幻圈、媒体从业者及文科生里的那一小撮科学迷。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钉钉子问题的:你的反射神经没有长好,多锤几次,多给人体建立几次反射条件就好了。至于风的形成,是因为冷空气跟热空气轻重不一样,重的要到处跑。是不是很调侃,很好玩。

这个叫做科学松鼠会的圈子,以其有趣、活跃的科学传播方式迅速赢得了数十万国内外科学爱好者的口碑。以圈子成员联手建立的科普博客,入围2008年全球华文部落格最佳博客奖,成为了中国圈子文化中最大的黑马。

当科学像音乐、电影一样,成为人们热聊的话题时,整个社会将会怎样?一个叫丫丫的松鼠对这一不遥远的未来做了美好憧憬:那时“人们不会再花200元钱去买一盒价值10元的脑白金,也会对铺天盖地的前列腺尿路感染特效药完全免疫”。而连岳的一句话则完全说出了松鼠会的存在价值,他说:如果我们认为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普就是需要的。

需求也罢,供应也罢,聚在科学松鼠会里,大家的共同点,就是都想:让科学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