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宇良,1940年11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64年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宁波磁性材料厂技术科长、副厂长、厂长。现为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宁波科宁达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他是将中国磁性钕铁硼产业化的第一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宁波开发区联合开发区域。这里,聚集着最早一批前来宁波开发区“淘金”的企业。
位于招宝山大桥南岸的宁波科宁达工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从1983年30万元起家,到如今的年销售额创6亿元,可以说,它是宁波开发区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记者叩开科宁达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门,看见一位古稀老人正不停地忙碌着。他,正是率先把国内首创钕铁硼尖端技术引进开发区后,转化为生产力,并让其在国际磁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宁波科宁达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宇良。
希 望 的 种 子
姚宇良的办公室,是记者见过的最简洁的总经理办公室。一把办公椅,一张办公桌,上面除了堆放的工作资料和信件外,再无其他点缀之物。一侧书橱中,摆放着创新技术资料、财务报表等。
“我喜欢搞研究,其他没什么爱好啦。”姚宇良笑着说。他身着一件公司统一制作的蓝色工作服,戴着一副大框镜,朴实无华又和蔼可亲。
1971年,姚宇良作为宁波磁性材料厂(科宁达公司前身)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引进的人才,开始踏上科技创业之路。
1983年,全世界首创的高新产品——钕铁硼在日本诞生。时隔不久,中科院研制成功中国首例、世界第二的黄豆粒大小的钕铁硼。
此事也也牵动着姚宇良的心。他多次进京,拜访当年的同窗——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业务处处长王震西,希望尽快把该科研成果产业化。
1984年冬到1985年之夏,是姚宇良最难忘的岁月。传统而陈旧的设备,30多名从厂内职工中抽调的人员,30万元的市政府财政拨款,这些组成了全速推进钕铁硼产业化的“家底”。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实现产业化困难重重,原料熔炼炉温度难控制,成型压机压力要求高,球磨机使用风险大……姚宇良一方面千方百计消除新老职工的畏难情绪;一方面以身作则,带领大家攻坚克难。
1986年6月18日,经过姚宇良的严格验收,直径12.5毫米、厚度1.5毫米的三款不同品种的中国自主创新的钕铁硼新产品诞生,打破了世界上仅有一两个国家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姚宇良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国务院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特殊津贴。
跨 越 之 路
姚宇良记得,第一批小薄、超薄型磁性钕铁硼,用在国内一家电声厂的扬声器配套产品上。产品一出炉,就有了销路,该厂首次收到小批量订单。这一小步,迈开的是扬声器领域更新换代的一大步。随即,欧美市场也开始向姚宇良频抛橄榄枝。
外商订单渐多,而原厂的生产还是小打小闹,年产不到20吨。此时,宁波开发区联合开发区域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科宁达迎来了发展机遇。1988年,总投资740万元的中外合资宁波科宁达工业有限公司在联合开发区域成立,姚宇良任总经理。
他大胆从美国引进国内首台气流磨先进设备,并与设备安装小组的技术攻关人员一起,自力更生、加班加点地安装这台复杂的“洋设备”。休息时间没有了,娱乐没有了,周末也没有了。姚宇良卯足了劲,一定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它。
终于,科宁达公司引进的气流磨、烧结炉、成型压机三套进口关键设备,在宁波开发区相继安装、调试成功,并开始规模化生产最尖端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同时,创建了中国第一条钕铁硼高效生产线,其产量要比传统旧设备高出几十倍。
成 长 的 台 阶
为跟上永磁产品的发展趋势,姚宇良提出,关键的关键是增加设备。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与技术人员在掌握引进设备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公司生产特点和中国元器件特性,自主开发生产设备,成功研制出气流磨、自动压机等。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还为国内同行业提供设备,推进了该设备的国产化。
2002年2月,科宁达与美国MQ公司合作,开始向开发生产中高端产品——硬盘驱动器磁体冲刺。姚宇良认为,如果合作成功,这将是一个新飞跃。
他亲自挂帅,招兵买马,并不断改进工艺,掌握了当今世界上该领域最先进的氢破碎工艺。2004年,科宁达成功开发出硬盘驱动器磁体,产品规格达到50M、52M。“之前,硬盘驱动器音圈磁体的发明专利被日本住友特殊金属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拥有。公司总部中科三环购买了这两家公司的产品专利,这样,我们可以向全球销售。”姚宇良说。
2008年,科宁达经济效益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销售额突破6亿元。“现在,位于小港朱田的新厂区即将建成投用,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风电和混合动力汽车行业。”姚宇良说。
生 无 所 息
在记者采访间隙,有好几名手下员工向姚宇良询问一些公司事务,姚宇良总是认真思考后,一一给予答复。“现在公司规模扩大了,业务量多了,手下的能人也都可以独当一面了。我就是最后复核复核,把把关。”姚宇良笑着对记者说。
其实,姚宇良非常关心公司里的大小事务,还保持着每天下一次生产车间的习惯。“因为一线员工一般不会到上面来反映问题,所以我就去听一听他们的声音,不管是技术上的,业务上的,还是福利待遇上的。
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看似身体硬朗的老人,右腿股骨与腿骨之间,曾遭受打钉之痛。
几年前,姚宇良因一次意外,摔断了右腿。他不得不住院,接受医院打钉再生、自然对接、时满一年取钉的接骨治疗。
姚宇良住院治疗期间,也是企业生产最关键的日子。病榻上的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忍受着身体上的疼痛,把需要安排的工作一一完成,还在病床上起草了一份“调整外协费用计划”,让公司的生产脚步不停歇。
正是这种坚强的意志和生无所息的信念,让姚宇良投身磁性钕铁硼行业几十年中坚持不懈地勇攀科技高峰。毛泽东的一句诗词,一直是姚宇良的座右铭,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