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燕,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本科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199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郭沫若奖。1993-1995年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在瑞士苏黎世高等理工学院物理化学实验室学习。1998-2000年在杜克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作博士后。现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在生物分子计算机模拟与设计方法和酶催化模拟领域发表研究论文五十余篇,被引用900余次。200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获安徽省青年科技奖。
★★ 近日,记者如约前去西区生物楼采访生命科学学院刘海燕教授。时值周末,但生物楼三楼的各个实验室却仍在一片安静的气氛中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在一间不大的带隔间的实验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轻的教授,瘦瘦高高的个子,带着一副眼镜,举手投足间透露出随和儒雅的气质。
在经历过不同国家的实验室学习、工作后,刘教授认为,就生物学理论研究的科研条件方面而言,国内外并无明显的差异。“可能在2000年以前,在文献交流,图书资料方面,国外实验室的更多更新一些。“但是,区别还是有的,”刘教授话锋一转,语气平缓而又严肃。“国外实验室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要强一些,导师有时只是给出一个大的方向。国外的80%到90%的学生,他们的独立性都非常强。这可能跟压力有关。国内独立性强的学生也有,但绝大多数学生可能还缺少必要的工作压力。”“其实不管在哪个实验室,国内也好国外也好,真正做出东西来或者说做得好的,完全要靠导师拉着你的手做是不可能的。” 刘教授的语气平缓而又坚定。
除了做研究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刘教授认为,本科生也应该注意在大学阶段培养自己独立去选择的能力。“大学和高中的环境有很大差别。大学里可以自己去选课,选择专业。但由于刚从高中进来可能也会有点盲目性。例如对自己所要选的课不了解或压根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时就要主动向班主任﹑老师﹑高年级同学多请教。有的时候可能当时问了以后还有些糊里糊涂的,但比你完全什么都不知道,或是为了凑一个学分去选一门课,或是因为‘大家都选所以我也选’,效果要好一些。要经常跳出来,稍微退后一点看看自己都在干什么,避免盲目地去做事。另外,科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功利性最好不要太强。不要说我学的这个东西是有用还是没有用,因为毕业后你会发现使你真正获益的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常识。你的常识可能比一些繁琐的细节更有用。毕竟本科教育倾向于素质教育,通才教育。”
1996年获中国科大郭沫若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9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科学院“人才计划”资助……面对所取得的这些荣誉和奖项,刘教授的心态非常平和。当说起自己刚刚三十出头就被评为教授时,刘教授微笑着说:“这其实没什么,当时和我一起评上教授的还有比我更年轻的呢。”如此随意的一句话却让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他内心固守着的那份做人、做学问的谦逊态度。
确实,独立选择自己人生道路上所要走的每一步,或许就是选择了要独立面对很多的问题,承受很大的压力,但是这样一种态度将伴随我们昂首走过生活的风风雨雨,并使我们终身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