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了,算是‘家宴’。来,咱们边吃边聊!”面对有些拘谨的师弟师妹们,李世鹏博士亲切地招呼着。
6月2日傍晚,刚刚参加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论文答辩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李世鹏博士,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该校西区正阳楼学生餐厅,和等候在这里的科大学生见面,吃学生餐,聊家常话。
李世鹏博士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及多媒体计算组主任研究员,今年刚当选为IEEE Fellow,曾创造了科大校史上至今无人打破的记录——两次获得中科大最高奖郭沫若奖学金。在学生心目中,他是典型的“大牛”。当天参加餐桌交流的一位同学表示:“在微博上仰望师兄好久了,没想到居然有机会见到真人!心情超级激动!”
带着膜拜心情参加“校友餐桌”的同学们纷纷发问:“微软亚洲研究院如何在员工兴趣与公司发展之间保持平衡?”“您是学硬件的,微软主要做软件,您如何适应微软的工作岗位?”“招进来的女员工,你比较喜欢那种类型的?”“您对大学生创业怎么看?”……
李世鹏博士认真地倾听着,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和体验,给同学们释疑解惑。他说,在研究院,永远没有绝对的自由,做任何东西都得多少靠点儿谱,与研究院的长期的或短期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公司大框架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无穷无尽的课题可以去做,要靠你自己去发现。所以说第一你肯定要做有用的东西,第二要有能力在那么多可做的东西里选择做哪个。
关于专业,李世鹏博士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介绍说,我在科大无线电系二年级分专业时报了微波专业,后来感觉不好,就转到信号处理专业。大三后又跟朱近康老师学通讯,研究生阶段做的是通讯。去美国后,开始还做通讯,靠物理一些,比如信道的物理模型,后来转到里海大学的李卫平教授那里,他做硬件设计,又教我做设计电路、信号处理。李卫平老师本身对视频、图像也有感情,所以我又学了视频信号处理。毕业后找工作,什么活都干过,做过芯片设计、信号处理、理论研究、底层编程,还写过编译器。所以总的来讲,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锻炼的是一个人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于积累了多少具体的知识。
“我博士毕业时,卫平老师跟我说,你不要以为有专业了,你实际上只是学会了怎么样做研究,而你的研究则刚刚开始。这句话我记一辈子。”李世鹏说。
不少同学都知道李世鹏博士的新浪微博,很好奇地问他每天花多长时间上微博。李世鹏笑着说:“纯粹是碎片时间。”他表示,微博是一个很好的获取信息和与人沟通的方式,但一定要有度,做事的时候要放下,不能白天黑夜耗在里面。“虽然总是在更新,但都是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的,完全是一种调节。”
据悉,“校友餐桌”是根据该校瀚海星云bbs上学生提议而打造的一个具有科大特色的交流平台。李世鹏博士是应邀作客“校友餐桌”的第九位嘉宾。
(新闻中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