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校友褚佑彪(0405)入选共青团中央“2021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今年3月起,共青团中央开展了“2021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21771位青年的踊跃报名,最终116名优秀青年荣获全国向上向善青年称号。其中,我校校友褚佑彪(0405)获评创新创业好青年,是航天两大集团唯一入选的青年代表。

褚佑彪(0405),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学习,2008年被评为中国科大08届优秀毕业生,2013年,褚佑彪作为中国科大首届直博研究生,毕业于流体力学专业。现为四院41所研发中心副主任,某固体发动机技术负责人,是一名长期奋战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创新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他先后参加了多项重大预先研究工作,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获得发明专利4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入选“航天科技集团十大技术突破项目”2项、获技术创新奖7项,为发动机性能提升与技术发展贡献了青春智慧。从踌躇满志的力学博士,到“航天创新奖”、“十大技术突破”、“青年拔尖人才”、“杰出青年奖”等一系列荣誉的获得者,八年的时间见证了一个航天青年的付出与收获,他也成为固体动力青春力量中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1.追逐初心 力克技术难题

“虽然我是研究力学出身的,但研制大国重器是我的执念,投身国防事业是我的梦想。”褚佑彪骄傲地说道。心怀航天梦的他,博士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41所,成为了一名梦寐以求的航天新兵。他凭借专业基础扎实、仿真分析能力强等优势,迅速进入了固发设计师角色,参加工作仅两个月的他就加入了某双脉冲发动机技术攻关队伍,担任燃烧室的主管设计。


“那时候我刚接触固体发动机,对固发设计中特有的一些尚未攻克的基础性问题很感兴趣。”褚佑彪善于从新视角分析问题、敢于用新方法挑战技术难题,自主开展了复杂燃面计算方法研究。“我攻读博士期间善于将物理过程模型化,通过对光的传播与燃面退移的类比分析,将光的“折射定律”应用到复杂构型药柱的燃面退移过程中。”于是,褚佑彪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全新的燃面计算方法一残值函数法,可进行任意几何药型、复杂药柱构成的发动机内弹道计算,与目前国内外通用算法相比,适用性更广、计算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这种复杂燃面计算方法从萌芽诞生到广泛投入使用不过历时半年时间。“看着自己的算法更好地服务于固体动力研发设计工作,我很自豪,但我也深知这些成绩都是站在前辈巨人们的肩膀上取得的”,褚佑彪笑着说道。

2.赓续鼎新 建功砺剑征程

褚佑彪回忆:“那是全院一个重点竞标型号,发动机设计方案采用了新一代推进剂和全新的药型结构,可以说是当时固体动力创新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技术难度与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作为发动机团队核心成员,他同时参与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严苛的参数指标是我们的初级目标,精准的预示曲线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为预示精度就是我们设计水平与研制能力的缩影”,褚佑彪首次基于提取变形后的药柱动态模型,完成了内弹道精确分析与验证,首台发动机预示偏差约1%,使得发动机在首次试车后即实现方案闭合,有效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

从方案论证到试车成功,褚佑彪和他所在研制团队只用了4个月时间。这四个月里,他们日夜加班连轴转、迭代方案几十轮、分析算例上百个、问题解决十余种、汇报方案近十次……他们始终传承并践行航天“三大精神”,以专业之长、通力协作,圆满完成了这次堪称完美的创新之作,并在型号竞标中以明显优势胜出。

3.砥砺奋进 勇攀固体高峰

2020年,褚佑彪担任了某型号技术副负责人。面向固体动力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他系统梳理了固体发动机各分系统技术发展方向,开始下一代固体动力的预先研究工作。

“我们固体动力技术要从‘跟跑者’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必须强抓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褚佑彪是这样说的,他也在不断追寻着更加先进、更为可靠的固体动力,当好冲锋在技术创新最前沿的“侦察兵”。长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精力投入,奠定了他扎实的专业基础,练就了他高超的仿真技能。随着对固体发动机认知的不断深入,他始终不忘初心、持续开展对固体动力共性技术更为深入的研究,为固体发动机技术的创新发展贡献出一份青春力量。“作为一名航天人,更是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我必将带着这份大国重器的自豪与荣耀,不忘初心,在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砥砺奋进。”褚佑彪说道。

八年来,褚佑彪像所有航天人一样,严谨务实、勇于攀登,不断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航天青年的重担和荣誉,始终鼓舞着他牢记航天报国初心、坚定航天强国使命,勇当固体动力创新先锋,不负新时代重托。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

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青年向上  时代向前